“沒有音樂的建筑,不過是瓦礫堆成的山”
1946年5月12日,里伯斯金出生于波蘭的羅茲。他從小學習手風琴,很快嶄露音樂天分,7歲就開始在波蘭的電視上表演。1959年,里伯斯金與后來蜚聲世界的以色列小提琴家伊扎克·帕爾曼同臺演出。同年,里伯斯金隨家人移民美國。
19歲那年,在母親的引導下,里伯斯金對建筑產生濃厚興趣,舍棄音樂考進全美頂尖的建筑藝術學院柯柏聯盟學院,獲得學士學位。1972年,他獲得英國埃塞克斯大學建筑史和建筑理論學碩士學位。曾經的音樂背景使他后來的建筑設計中常有古典音樂的精確美感和超然大氣。里伯斯金也說過:“沒有音樂的建筑,不過是瓦礫堆成的山。”
碩士畢業后,里伯斯金沒有進建筑師事務所,而是一直在北美、歐洲、日本、澳大利亞以及南美等地講學,先后任教于哈佛大學、耶魯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伊利諾伊大學、南加州大學、德國漢堡學院等著名學府。
“從來沒有拿過手術刀的外科醫生”
上世紀80年代末,40多歲的里伯斯金忽然被邀請在德國設計一個小的博物館,紀念在奧斯維辛集中營中死去的藝術家費利克斯·納什鮑姆。“想象一下你是受過科班訓練的外科醫生,但是卻從來沒拿過手術刀。而突然有人對你講,\"現在要給病人的腦部開刀。\"里伯斯金曾在回憶錄中描述自己內心的猶疑。但是,作為猶太后裔,他覺得這個項目很有意義,便接了下來。
費利克斯·納什鮑姆博物館設計的成功,為他帶來了建筑生涯的奠基之作位于柏林的猶太博物館的設計權。1989年,里伯斯金和妻兒移居柏林,成立建筑事務所,將全部精力投入對猶太博物館的設計,花了10年時間才完成這個作品。
柏林猶太博物館從空中鳥瞰是一系列長方體建筑連貫而成的曲折鋸齒形線條,凸起尖尖的銳角,幅寬被強制壓縮,像扭曲的生命充滿痛苦和悲傷。中間一組空白地帶排成的直線,將曲線一分為二,象征歐洲猶太人苦難史上難以磨滅的空白。博物館內外充滿破碎和不規則的元素,堆積成傷痕累累的民族悲情,訴說兩千年來猶太人和德國人難以厘清的因果關系。
當時幾乎所有人都不看好這一設計。批評者稱,它太瘋狂,太不現實。但是,當猶太博物館于2001年開幕時,立即轟動一時,參觀者絡繹不絕。2004年,館方邀請里伯斯金再對該建筑加以擴建,因為參觀的人數每年都在增長,超出了接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