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 阿姆斯特丹
叫我JJ
談到年輕建筑師,荷蘭設計師協會給了我個電話號碼和一個我只能記住第一個字母的奇怪名字。宇宙建筑(Universe Architecture),網上沒有任何信息(后來才知道是自己打錯了名字的緣故),發消息問圈內朋友,也無人知曉。帶著一串疑惑和好奇,我和電話另一端的一個低沉聲音攀談起來。
“可以,明天。”
“您叫?”
“我叫J……”(實在無法聽明白)
“什么?J…”
“朋友們都叫我JJ,這樣對你簡單點吧。”
不知這JJ的身份,不知是否是該找的人,我稀里糊涂地放下電話,去會那個JJ。
Club 11
阿姆斯特丹現代美術館位于水邊的工業開發區,混在廠房和工地里的普通外觀讓人實在難以把它和當代藝術聯系起來。室內更是徹底貫徹了它的內外一致性:不刻意的破落,卻真實得什么也沒有。荷蘭典型平面、經濟型的室內設計理念謙虛地點綴其中:指示系統是墻面上瓷磚大字、出跳的顏色提神地勾勒出幾根欄桿,各種明信片插在并排排列的有機玻璃槽里,聯合組成了新的墻面圖案。雖名為“美術館”,卻不僅展示作品,而是生產作品。美術館把好幾層樓面都租給了各種設計師工作室、甚至設計學校。而這種藝術與生產相結合的形式產生了11樓上那個圈內據點——Club 11。Club 11其實就是一個大食堂,同樣毫無修飾,只有窗外一片風景。
角落里,我找到了JJ:魁梧高大的身材,齊肩的頭發,憨厚羞澀的眼神,聲音和他說話時的腦袋一樣低,活脫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
漂浮的床
JJ的工作室在Club 11樓下。進門,一張放大的“漂浮的床”照片豁然解開了我所有的疑惑與好奇。我告訴JJ他的這個設計被中文報紙評為本年最重要設計的第一位!罢娴拿?!”JJ對此評價驚訝得似乎受寵若驚,“還是本年度第一?那可真實太那個了……”“我可以把報紙寄給你”,JJ對我的熱情沒有任何反映,似乎覺得這只是一種奉承。
兩個人
兩張拼在一起的大桌、兩把椅子、圍墻的書架、窗外一排水面和工地結合的風景,“宇宙建筑”(universe architecture)里只有兩個主人:JJ、另一個合伙人。
漂浮床的概念是怎樣產生的?
在TU Delft(代爾夫特工業大學)讀書時,我意識到無論建筑史還是設計史,絕大部分都始終陷在與重力的爭斗中。除非重力從地球上消失,除非重力從建筑中被除去,否則它必定影響所有建造心理。于是,一畢業,我就開始創造一個實用的人造物,它不受重力限制而是依靠另一種力量——磁力。
常規家具站在地面上,“漂浮的床”則站在空中,它的基本概念就是“與重力作對”。我最初的靈感來自1968年斯坦利·庫布里克(Stanley Kubrick) 的電影“2001太空漫游”(2001:A Space Odyssey)。根據斯坦利·庫布里克和科幻作家亞瑟.克拉克(Arthur C Clarke)建議,未來單體應該由另一種更自由的形態和力量產生,如同器官,而不是地球上任何普通常規體。我這“長方形”(漂浮床)就想暗喻一個智能生命體,它看上去很重其實很輕,展現一種反差的野心。
漂浮床從地面升起 40厘米,床底和相應的地面各有一塊磁鐵,以取得南北極平衡。4根鋼質拉繩把床的四個點與墻面固定,確保位置不變。目前漂浮床的最大尺寸是是3米*1.3米。
平面設計
工業設計
CG插畫
UI交互
室內設計
建筑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