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設計古根海姆博物館北京分館
如果說“數字北京”是朱锫在老家北京的一次漂亮實驗,那接手設計阿布扎比古根海姆藝術館,則是他在另一個建筑實驗場的又一場“實驗”。
朱锫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上世紀90 年代,在清華大學執教的朱锫去了美國留學。2001 年, 朱锫回到深圳,和幾個同學一起創業,成立了URBANUS 都市實踐建筑事務所。他最早的兩個設計是深圳規劃局辦公樓和龍崗規劃展覽中心。前者獲得了美國《建筑實錄》雜志授予的中國建筑獎、2004WA 中國建筑獎,后者獲2003 年中國建筑藝術獎。幾年后,朱锫返回北京自立門戶,“因為北京是最有意思的城市之一。”
朱锫建筑設計事務所位于東四北大街的一幢灰色大樓里,這里原先是北京電視設備廠的廠房,后改名為天海商務大廈,成了一幫建筑師和藝術家的辦公所在地。
對于“北京是全世界建筑師的實驗場”的說法,朱锫并不排斥。“實驗代表了可能,世界上任何一種文明的出現都是在實驗的基礎上誕生的。說北京是實驗場,不正代表了它具有探索精神嗎!”
2006 年下半年,美國古根海姆博物館決定,在阿聯酋首都阿布扎比的海岸邊設立分館。為此,他們在全世界邀請了11 位世界著名建筑師設計主體建筑及雙年展藝術館,其中包括弗蘭克•蓋里、扎哈•哈迪德和安藤忠雄、讓•奴維爾等大名鼎鼎的人物,朱锫和吳桐的名字也位列其中。
設計之前,古根海姆基金會將所有的建筑師聚集在一起,開會協調,并定了原則:每個建筑都要有對未來的態度。朱锫和吳桐很快就提交了名為“漂浮空間”的方案,沒多久,朱锫就收到了來自美國古根海姆基金會理事長托馬斯•克倫斯的郵件。在郵件中,托馬斯•克倫斯用“富有激情的”來形容朱锫的設計,并且期待“它能夠對世界建筑產生影響”。從設計圖上看,“漂浮空間”名副其實:整個建筑沒有柱子,完全靠三角形的面構成的特殊空間支撐,遠遠看去,就像漂浮在建筑群當中,為地面提供陰影。同時,屋頂還可以用作第二地面,鳥瞰附近的海景和城市風光。
朱锫形容,“外來的飛行器落在了阿布扎比”。這一設計符合阿布扎比這一海灣城市的氣候特點,夏季炎熱,可以在陰影里躲避炙熱的陽光,冬季寒冷,屋頂就成了曬太陽的好去處。朱锫說結構概念來自“雞蛋殼”,“‘雞蛋殼’就沒有柱子支撐,但它同樣好好的。”在他看來,這個建筑不屬于現在,而是屬于這座城市的未來。
“漂浮空間”最終的施工日期未定,“但2013 年前應該能完工。”朱锫非常自信,他宣稱這一設計“不可能出現巨大的的隱患”,“沒有施工的難度,一切屬于可控的范圍”。因為“漂浮空間”受到好評,朱锫和吳桐又順理成章地接下了北京古根海姆博物館的設計。最近幾年,古根海姆博物館一直渴望進軍中國,從臺灣到香港再到上海,終究未果,后來又將目的地定為北京,但是否能夠如愿,則是未知之謎。朱锫說,“博物館一直希望能夠進駐北京,現在的北京古根海姆博物館還只是概念化的圖紙,我只能說,這個建筑非常特殊,并得到古根海姆基金會的充分肯定。”
因為設計“數字北京”和阿布扎比藝術館,朱锫建筑事務所獲美國《建筑實錄》評選的“2007 全球設計先鋒獎”。建筑評論家方振寧說:“這些評價給朱锫和他的事務所極大的自信,這種自信的內涵是,中國建筑師不僅僅可以解決一些中國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今天已經站在世界的層面上平等對話。”
從當代藝術里尋找建筑的出路
據說朱锫幼年的夢想不是做一個建筑師,而是做一個畫家。
后來,每到一個城市,他都會先到博物館和美術館轉上一圈。而現在,他熱衷于和藝術家打交道,希望從當代藝術中尋找建筑的出路。
朱锫最新的作品是蔡國強在北京的工作室及住所。他和蔡國強頗有交情,他稱其是“一個杰出的藝術家”。朱锫喜歡蔡國強的焰火作品,他說,蔡國強對中國傳統文化了解深刻,在其作品的形式的背后,總有一種哲學的力量,打動人心。他的另外一個作品是藝術家岳敏君在青城山的美術館。朱锫和岳敏君少有接觸,他更了解岳敏君筆下的那些搖頭晃腦、憨態可掬大笑的人物形象。“每個藝術家成功的背后都有其一套哲學思想,表面看來,他的笑是拒絕思考,但實際上表現了在中國常人中的一種對未來的野心。”
和阿布扎比藝術館一樣,岳敏君美術館也形似“天外來客”。在進行項目匯報時,朱锫將自己的設計取名為“瘋狂的石頭”,其設計靈感來源于青城山上的卵石,他的設計作品像一塊光潔圓潤的石頭,但又極具未來感。
和許多中國建筑師一樣,朱锫也曾經深受荷蘭建筑師庫哈斯的影響。阿布扎比藝術館的方案完成之后,朱锫參加了在西班牙開幕的首屆卡那瑞亞建筑藝術雙年展,6 位參展建筑師均為世界知名建筑師,包括庫哈斯及MVRDV。早在朱锫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求學期間,庫哈斯曾做過他的老師。朱锫評價說:“庫哈斯是個觀念性很強的建筑師,他推崇將建筑做為改變城市的手段。”回國后有一段時間,朱锫言必稱城市,是中國最早倡導“城市建筑”觀念的建筑師。但后來慢慢就談得少了。朱锫直截了當:“中國建筑師是否應該走出庫哈斯的陰影呢?”
現在的朱锫,將關注的目光投向當代藝術。他的合作者之中不乏像蔡國強、譚盾、岳敏君、王明賢和呂彭、皮力等藝術家。朱锫說:“建筑需要往前走,今天的建筑應融入當代藝術。”
平面設計
工業設計
CG插畫
UI交互
室內設計
建筑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