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中流淌出來的國畫、剪紙、皮影等中國傳統藝術符號,讓國際評委們震驚不已——
"中國味"動畫在日本獲大獎 本月,國內首部CG動畫電影《魔比斯環》在全國公映。當觀眾還在質疑這部片子的“國產性”時,《魔比斯環》制作方環球數碼深圳公司的另一部“中國味十足”動畫短片《桃花源記》,已經從動畫大國日本捧回了TBS動畫數字作品大賽最優秀獎。與《魔比斯環》的“國際味”風格迥異,《桃花源記》無論從哪個方面分析,都是地地道道的“中國制造”,創作班底、資金投入、編劇導演,統統是“國貨”,故事素材更不必說,正是如假包換的中國古人陶淵明他老人家的大作。 然而,最讓國際評委感興趣的,是《桃花源記》的技術特點和藝術風格。片中流淌出來的國畫、剪紙、皮影等中國傳統藝術表現手法,讓評委們震驚不已——難道久違了的中國老動畫又回來了?直到看完片子,他們才發現,眼前的一切完全是電腦三維動畫的功課,國畫、剪紙、皮影在片中從來沒有真實存在過,但電腦和中國傳統藝術表現手法“混搭”出了的這部動畫片從骨子里透著一股“中國味”。 據環球數碼的工作人員介紹,當時部分評委是這樣評價的:“開始還以為是中國以往傳統動畫的風格,看完后卻發現了多種視覺藝術符號,特別是電腦動畫技術的綜合運用最為出色。” 中國傳統動畫藝術風格 沒有過時 創作出《桃花源記》的深圳環球數碼公司,早已因《魔比斯環》而為業界所熟知。看過《魔》片的觀眾,都會為《桃》片的大相徑庭吃驚:前一部如此西化,讓人不敢相信它的中國血統,而后一部則中國傳統味十足,令懷舊的六七十年代生人仿佛回到了小時候。傳統動畫電影再次在國際上獲獎,“說明中國傳統動畫藝術風格并沒有過時,藝術價值和市場價值仍在那里。”中國動畫學會會長、深圳環球數碼公司董事長金國平語氣肯定地說。 看似一部中國傳統動畫片,但《桃花源記》實質大不相同。導演陳明將其定義為“傳統藝術形式與電腦新技術的完美結合”。以國人熟悉的《小蝌蚪找媽媽》為例,用的是水墨畫的表現形式,拍攝時需要美工一張張把劇情畫出來,畫面的空間感不強,而今年7月在上海上映的美影廠動畫電影《西岳奇童》,不僅要手工作出一個個木偶角色,還要搭攝影棚開機拍攝。《桃花源記》的人物采用皮影的表現形式,但不需要人工制作,而是通過電腦三維技術,合成皮影的視覺形象。電影中的桃花、山石、林木,采用的是水墨畫和工筆畫的形式,也是用電腦生成的,無需揮毫潑墨。 皮影、木偶或國畫,在表現人物方面存在局限性。《桃花源記》借助電腦三維技術,使角色的形體動作更流暢,面部表情更豐富,細節性更強。與以往傳統動畫片不同的是,《桃花源記》不局限于一種表現形式,工筆、水墨、剪紙、皮影,被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大量出現的水流和繽紛飄落的桃花,則運用了電腦三維圖畫。整個畫面使傳統的藝術符號,得到新的視覺體現,細節逼真且動感十足。在制作時,動畫師刻意體現皮影的視覺效果,人物像薄片一樣的奇特轉身,給了國外觀眾新奇感。陳明說:“這是一種大膽的嘗試,增添了電影的趣味性。中國傳統的表現方式給動畫制作注入了新的內容。” 傳統動畫電影是否是唯一中國風格? 中國傳統動畫電影也曾有過輝煌,《大鬧天宮》、《哪吒鬧海》、《神筆馬良》、《牧笛》等等,諸多作品成為許多人心中抹不去的記憶。特別是看到現在的國產動畫片,許多觀眾總會在內心輕輕呼喚兒時的經典,“以往傳統風格的動畫電影哪里去了?”提起風格,人們很容易想起美國和日本的動畫風格,現在國內許多動畫影視片明顯帶有美日的影子。對于中國動畫電影的風格,深圳的原創動畫導演們表示“我們也在尋找”。 1956年,中國動畫片《烏鴉為什么是黑的》在第八屆威尼斯國際兒童電影節獲獎。這是中國第一部彩色動畫片,由上海美術電影廠拍攝。然而,令人沮喪的是,評委竟沒有發現這是部中國電影,誤認為是一部蘇聯影片。這個誤會給了中國動畫人刺痛,“對他國動畫亦步亦趨的模仿不會利于中國動畫電影發展”。動畫只有輸入本民族血液,才能徹底擺脫西方的影響,“只有搞民族化,才是中國動畫電影的出路。”1957年,上海美術電影廠廠長特偉提出了“探民族風格之路”的口號,從此開始了中國動畫的民族風格建設。中國動畫藝術家從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當中汲取營養,為己所用,力求表現出中國獨有的風格,并取得了驕人的成績,由此出現了上述膾炙人口的經典佳作。 如今,五十年過去了,全球經濟、文化、科技一體化趨勢加快,傳統動畫電影是否還是中國動畫唯一的風格?金國平對此并不完全認同。他認為:“藝術形式不是局限的,代表中國的不一定就是傳統畫,關鍵還要有藝術上的創新,而不要刻意地模仿。動畫電影沒有固定的風格,誰也不能說美日的風格就行,其他的風格就不行,只要制作精良,故事優美,照樣有市場。沒有必要禁錮動畫電影的風格,就連國畫都在不斷變化,何況是動畫。”深圳廣播電影電視管理處的劉博士表示,風格不是可以追求就能追求到的,而是逐步形成的,就像足球,中國隊再怎么學習巴西也不能成為巴西隊。 中國是不是需要更多《桃花源記》? 令人遺憾的是,《桃花源記》雖然得獎,卻只是一部短片,長度僅15分鐘,并且屬于藝術類,與真正的商業動畫電影截然不同。正如金國平所指,《桃花源記》能得獎,并不是跟宮崎駿作品或《名偵探柯南》比較后的結果,也不是跟美日商業動畫片競爭的成果,只是藝術類范疇的評比,其目的不是為了進入市場,美國和日本的動畫藝術短片跟商業類動畫有時有完全不同的風格。他說,國外的藝術類短片多由藝術家制作,顯示的是對技術與藝術的探索和嘗試,能夠得獎更多是對作品的藝術價值和技術價值的肯定。導演陳明也表示,《桃花源記》承擔研發的責任,是藝術與技術上的創作性探索,是投石問路,看看中國傳統藝術風格,在國際動畫界受歡迎的程度,是不是還能被國際市場接受。 中國是不是需要更多《桃花源記》?金國平認為,任何一種藝術形式都不要跟風,如果有第二部《桃花源記》,可能就引不起國際動畫界的興趣,同時,一部動畫片采用什么樣的表現方式,需要結合題材來考量。陳明介紹,《桃花源記》在制作時,一方面考慮到陶淵明原作表達的意境感,決定用具有寫意風格的國畫和皮影來表現,另一方面考慮到制作成本,因為皮影的造型夸張,不需要制作人物細微的表情和口型,可大量節省制作時間。《桃花源記》已經達到數碼影院的高清播放標準,制作時間花了三個多月,十幾個主創人員,如果拍成90分鐘的電影,成本約為600萬元人民幣。 金國平表示,《桃花源記》雖然得了獎,但跟中國以往的傳統電影還不能做簡單的比較。他舉《牧笛》為例,其音樂、畫面、表現手法都非常成熟,稱得上“經典”,當時并沒有計算機這樣的技術,但現在就算用了計算機也難達到那樣的高度。他說,經典電影不是立即就能下定義的,需要時間的考驗,要有一定的生命力,任何時候拿出來都是好片子,所以現在對《桃花源記》做判斷還為時過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