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本屆雙年展展覽框架和學術靚點
本屆雙年展的展覽框架
2010上海雙年展的策展過程分為“展開”與“回歸”兩個步驟。“展開”部分是指從2010年7月至9月的國際“巡回排演”,按照三個主題單元,分別在歐洲、美國與亞洲進行;“回歸”部分是指“巡回排演”向上海美術館主體展的回歸,三次“巡回排演”將構成主體展覽的核心內容和基本框架。“展開”與“回歸”兩個步驟是上海雙年展將自身議題放在世界舞臺上進行檢驗和排演的過程,也可以被視為上海雙年展對于國際藝壇的一種呼應與回饋。
根據“巡回排演”這一充滿現場感和行動感的工作方式,2010上海雙年展的主體展覽將以上海美術館作為中心展場,同時擬設立主題性分展場,與主展館共同構建起“雙年展劇場”的情境與敘事。10月份,“巡回排演”將回歸到雙年展主館,構成主體展覽現場的基本“劇情”和框架。雙年展主館側重展示具有現場感的平面作品以及具有事件性的空間作品,強調當代藝術創作的敘事容量與場所精神。
本屆雙年展學術靚點:游牧式的“排演”
2010上海雙年展擬邀請多家具有重要學術影響力的國際機構作為合作伙伴,共同參與雙年展的國際“巡回排演”計劃。同時,從“巡回排演”這個主題方向出發,我們將力圖在策展方法和運營方式上進行制度創新,“巡回排演”計劃中的十余位主要思想家、藝術家和策展人將組成國際團隊,參與并且協助策展人進行雙年展各流動站的學術研究和組織工作。
國際“巡回排演”預計從2010年5月開始,至9月底結束,共進行三站。該計劃將邀請四十余位思想家、藝術家、策展人共同參與,強調話語生產與視覺生產的合一。每場“排演”持續一周,根據特定主題內容,以不同藝術機構為劇場,以當地藝術家正在進行中的作品為基本“劇情”,藝術家的調研文獻和感性資料作為“道具”,展開其創作過程,打開藝術創作的暗箱,使之成為一個開放的排練場,并邀請思想家、策展人作為“演員”,以論辯、講演、寫作等方式共同參與藝術生產的排演過程,從不同角度開啟封閉在個體創作中的多種可能性。“巡回排演”體現為一個創意實驗室,藝術勞作的現實資源、藝術家的創意、藝術史的知識、藝術體制的限定、批評話語以及觀眾同時被搬上舞臺,進入排演狀態,并在排演中實現自我更新。
策展團隊簡歷

范迪安
策展人
1955年出生于福建,曾任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教授,現任中國美術館館長,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協副主席,全國美術館專業委員會主任等。
從事20世紀中國美術研究、當代藝術批評與展覽策劃、藝術博物館學研究。著有《當代文化情境中的水墨本色》,主編《中國當代美術:1979—1999》、《世界美術院校教育》、《當代藝術與本土文化》等叢書。
2000年以來,致力于向世界介紹中國藝術,策劃的重要展覽有:《都市營造:2002上海雙年展》(2002,上海)、第50屆、51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國家館策展人、總策展人、《20世紀中國繪畫展》(中法文化年)、《中國當代藝術展》(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2005年12月調任中國美術館館長,提出“以公眾為中心”的辦館理念。主持召開“亞洲美術館館長論壇”2006年會,策劃大型當代藝術展走向海外,如《開放的中國藝術》(俄羅斯)、《展開的現實主義:1980年代以來的大陸油畫》(臺北)、《浮游:中國藝術新一代》(韓國)、《中國:面向現實》(奧地利)、《中國水墨展》《中國園林展》(德國);參與2008年“北京奧運”開幕式大型表演方案策劃、參與2009年“建國60周年成就展”總體方案策劃。中國中央電視臺《人物》專欄、美國《時代周刊》等為其作過專門報道,被美國《藝術與投資》雜志評為“影響世界藝術的50位名人”之一。

李磊
策展人
1965年生于上海,現任上海美術館執行館長、上海青年文學藝術聯合會副會長,上海市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
1996年起主要從事中國抽象藝術創作和研究,力求將中國文化的核心理念與國際上成熟的抽象藝術語言相結合,走出一條中國的抽象藝術之路。創作有《禪花》系列、《憶江南》系列、《意象武夷》系列、《醉湖》系列等。曾在中國北京、上海;美國紐約;德國法蘭克福、林茨;荷蘭阿姆斯特丹、博克斯梅爾;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辦過個人畫展。出版專集《海上油畫名家——李磊》、《中國當代藝術家畫傳——李磊、詩意的抽象》、《今日中國當代藝術家——李磊、樓高人遠天如水》。
近年策劃及管理的重要展覽包括:《上海青年美術大展》(1999,上海)、《上海春季藝術沙龍》(2003,上海)、《上海抽象藝術大展》(2004,上海)、《第六屆上海雙年展》(2006,上海)、《第七屆上海雙年展》(2008,上海)。

高士明
策展人
1976年生于山東,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副院長,研究領域包括視覺文化研究、當代藝術研究以及策展實踐。
近年來,他參與策劃了許多大型學術性展覽,包括“地之緣:亞洲當代藝術的遷徙與地緣政治”系列研究計劃(2002-2004)、“影像生存:第五屆上海雙年展”(2004)、“顯微學:中國當代藝術展”(2005)“黃盒子:中國空間里的當代藝術與建筑”學術邀請展(2006)、“第六屆圣保羅建筑雙年展”中國特展(2007)、“影子的煉金術:第三屆連州國際攝影年展”(2007)、“與后殖民說再見:第三屆廣州三年展”(2008)等。近年來,高士明還編輯出版了《視覺的思想》(2002)、《地之緣:亞洲當代藝術與地緣政治視覺報告》(2003)等學術著作,即將出版專著《鏡子與面具:關于現實與實在的視覺研究》(2009)。

華怡
助理策展
1977年生于上海,現任職于上海美術館雙年展辦公室,項目策劃。
曾參與策劃及協調:《果凍時代》(2007,上海)、《圖像的故事—安特衛普古典及新時代大師展》(2009,上海)《果凍時代》(2009,安特衛普),參與協調《第三屆上海雙年展》(2000,上海)、《第四屆上海雙年展》(2002,上海)、《蔡國強藝術展》(2002,上海)、《詮釋現代—阿姆斯特丹美術館藏畫展》(2003,阿姆斯特丹,上海, 新加坡))、《形而上2003》(2003,上海)、《第五屆上海雙年展》(2004,上海)、《古剛果王國文物展》(2004,上海)、《第六屆上海雙年展》(2006,上海)、《胡項城藝術展》(2007,上海)、《方力鈞藝術展》(2007,上海)、《第七屆上海雙年展》(2008,上海)、《許江藝術展》(2009,上海)《臺灣藝術新世代》(2009,上海)。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