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滬三地創意企業舉行聯展 千余件創新設計展品亮相
繼深圳200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設計之都”后,上海去年也榮膺該稱號。在今日開幕的文博會田面創意園設計之都分會場,深滬雙方設計界將發起“深滬兩地創意聯盟”,深港滬三地創意企業舉行聯展,1000多項緣自生活、卻充滿奇思妙想的創新設計展品亮相。
人們很容易領略到三地設計風格的差異,這種差異的背后更深的原因與長三角和珠三角自身發展模式密切相關。
“僅僅是外觀設計是很低端的設計水平,更應該有人性化和創新型的設計。”
千余項設計展示“美好生活”
精美的餐具看上去與普通餐具沒有區別,卻是“暗藏機關”,利用現代納米技術,餐具可以分解酒中的甲醛,讓酒味更香醇;雙層便攜式飯盒,插電即可為飯菜加熱,還可以在里面蒸個水蛋;全陶瓷制成的削皮刀,有你意想不到的鋒利……
看起來微不足道的日用品,卻體現著設計師試圖讓生活更美好的理念。“僅僅是外觀設計是很低端的設計水平,更應該有人性化和創新型的設計。”連獲三屆中國創新設計紅星獎的香港設計師葉智榮說。
在聯展上,他的一款莫西表吸引了不少參觀者的眼光,腕表有多件不同的“外衣”,可讓佩戴者根據場合、衣服、心情選擇性地變化。
三地的聯展,讓市民得以直接感受三地不同的設計風格。簡單的衣架,由一個個傳統的窗花圖案組成;古代的“元寶”置于案頭,既可做按摩器,也可作為紙鎮,濃濃的中國風是上海設計品的一大特色。而從家居用品到小飾物,香港設計師滲透的領域,無所不在。
風靡市場的老人手機再推升級版,車型的鼠標、梅花鐘,還有多款液晶筆記本的展出,顯示深圳的設計作品與市場的敏銳度。
“文博會提供了一個三地設計領域對話的平臺,這對于雙方交流非常好。”葉智榮說。
而從今日起,上海設計界領軍人物將與深圳設計界專家學者一起,討論深滬兩地設計市場如何攜手共進。屆時,深滬雙方將發起成立“深滬兩地創意產業聯盟”,簽署《深滬兩地文化產業合作備忘錄》,第一批合作項目也將現場簽約。
如何從珠三角制造轉型升級為珠三角創造,在設計人眼中,以創意設計為工業產業服務,提高產品附加值,提升品牌價值,是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不錯的選擇。
工業是設計發展的強力后盾
“上海等長三角城市主要做品牌,自主創新的內在需求更為迫切,而珠三角代工廠較多,對設計需求旺盛的反而是一些輕工業。”葉智榮認為,設計是工業發展的延伸,沒有工業的強發展,就沒有設計的發展,而工業的發展需要的正是自主創新。
“有一天深圳的華強北變成了中國的‘秋葉原’,設計行業在深圳就真正騰飛起來了。”葉智榮認為。以葉智榮的公司為例,近年來長三角的客戶比例在不斷上升,做品牌的企業更多,似乎讓上海“設計之都”的前景更有潛力。如何從珠三角制造轉型升級為珠三角創造,在設計人眼中,以創意設計為工業產業服務,提高產品附加值,提升品牌價值,是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不錯的選擇。
該觀點也得到田面設計之都副總經理劉勇利的認同。他認為,雖然上海和深圳均處于文化創意產業的起步階段,但上海更多側重于藝術類,國際化程度較高,長三角的企業更注重高端的品牌創新,“而珠三角的中小企業比較適應加工貿易模式,追求經濟成本低、時間周期短的發展,而不是從設計戰略的角度來考慮企業長遠生存。”
劉勇利認為香港也有自身的鮮明風格,“其是基于產品的服務,有濃郁的地域特點,形成了可愛、清新明快的自身風格,其大的設計體系比較完善,平面設計和建筑設計更為繁盛。”
深滬均被評為設計之都,但是與世界其他發達國家城市比較,仍處于起步階段。葉智榮介紹了制造產業對設計的重視與知名大品牌仍有較大差距,“飛利浦公司將其盈利的三成用于研發和設計,而許多中國企業連3%都沒有。”
前景突破:
從外觀畫圖轉向戰略設計
劉勇利說,“目前在深圳許多設計公司三分之一的業務是在做委托設計。制造企業此前已經有了創意,要求設計企業進行低端設計加工,許多設計師整天畫圖。”
尤其是手機等通訊產品的設計,由于競爭激烈,導致其不得不以價格戰的形式來贏得客戶,以快餐式設計進行薄利多銷。以手機為例,有的包括內部結構設計在內的費用僅3萬~5萬元,導致設計價值大跌,但是由于這種運作模式已經成為設計公司的贏利點,導致許多公司對此欲罷不能。
“其實設計要解決的是產品創新問題,對外觀、人機交換、技術等具體生產線參與,還有對消費群體調研、市場定位進行創新,助其提升。最重要是品牌設計和市場定位準確。”劉勇利表示,面對這樣的現狀,不少設計企業為了長遠發展,也采取了一種迂回的措施,即進行自主研發,先設計產品,然后尋求與制造業的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