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航空經典“AA”logo
出生于米蘭的 Vignelli , 14 歲便立志做建筑師,并隨師學習制作建筑草圖,后考入威尼斯大學建筑學院。大學期間,他計劃到美國發展,最終 1960 年代移居美國,成立設計公司 Unimark International ,后來 1971 年與妻子打造個人品牌 Vignelli Associates 。以“信息建筑師”自居的 Vignelli ,堅持實用與美學結合,被視為“將歐洲現代主義帶入美國”的重要人物之一。
Vignelli 最為人熟悉的作品,莫過于 1972 年推出的紐約地鐵路線圖。惟當年作品未受乘客歡迎。該設計打破過往習慣,以豐富的配色、抽象的地標運用于路線圖上。當時有評論認為其設計酷似電路圖,忽略路面建筑,構成不便。Vignelli 依然自信,曾回應稱:“我當然知道公園是綠色不是灰色”,可見其創作不受固有框架所限。市民適應格式改動后,認為 Vignelli 的設計梳理好以往地鐵路線圖錯綜復雜的混亂情況。
紐約地鐵圖
Vignelli 的客戶不限于政府部門,還有著名企業,例如美國航空、福特、 IBM ,甚至教會等。其作品更成為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Cooper-Hewitt 國家設計博物館,以及德國各大城市博物館的永久藏品。
美國建筑評論人 Paul Goldberger 曾以“more than beautiful” 形容 Massimo Vignelli 的作品,稱他為“抽象圖像設計的典范”。上世紀七十年代的設計,未有實時獲得好評,卻成為后來的濫觴,Vignelli 的設計美學可說是走在時代之前。
作家Debbie Millman曾在她的書《像設計師那樣思考》里和Vignelli 做過訪談,其精彩的回答也能讓我們一窺他的設計理念和豐富個性。
Q: 什么是設計?
A: 設計應該減少世界上丑陋事物的數量,是為了把世界變得更加美好。然而,任何事情都是相對的。在美好、優雅和完善之間,標準并不統一,這也就產生了許多不同的表象。Q: 什么是“思維的優雅”?
A: 我認為思維的優雅是一種思維,它可以通過教育和知識不斷地進行自我完善,與之相對的就是思維粗俗,對于低俗,我們知根知底,優雅是它的對立面。Q: 如何看待市場調研和設計的關系?
A: 我不相信市場調研。我不相信美國人做市場調研的方式。在美國,做市場調研的目的是獲知用戶想要的,而不是用戶真正需要的。調研的目的應該是尋找需求,而不是獲知他們想要什么。人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們幾乎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但一定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們被有限想象力所能想到的可能性所制約…… 大多數時候,焦點小組建立在對無知的壓力之上。Q: 你一般怎么開始一個新項目的?
A: 通過盡可能的傾聽。我堅信解決方案存在于問題之中。你可以做一個自己喜歡的設計,但是它不解決問題。設計一定要解決問題。其次,設計很讓人興奮。但是我覺得它很難。這是為什么我尊敬藝術家的原因。如果沒有問題,我(設計師)就不存在。藝術家們很幸運,他們可以為自己工作。他們不需要問題。Q: 最害怕什么?
A: 被丑陋事物所取代,我的生活就處在不同斗爭當中,不斷地抗爭,怕被丑陋取而代之。Q: 最大的缺點?
A: 自負。
Vignelli名言:
1.設計師的終生使命就是對抗丑陋。
2.我可以用任何字體來寫”狗”這個字,而這個字并不需要看起來像條狗。但就是有人認為他們寫的”狗”應該汪汪叫。
3.如果你能設計一樣東西,你就能設計任何事物。
4.丑陋所帶來的影響是無窮無盡的。
平面設計
工業設計
CG插畫
UI交互
室內設計
建筑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