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藝術家上海舉行作品展
35位平均年齡不超過25 歲的藝術家,他們的作品前衛,有經典作品的影子卻不是單純模仿,有共同的實驗探索性卻風格迥異。9月22日至11月8 日,他們在上海證大現代藝術館舉行“刷新”群展。
“80后”藝術家在想什么、干什么?證大現代藝術館正在舉行的展覽《刷新》可能會得出一個答案。這個由1979年出生的策展人蘇文祥策劃、有35位國內青年藝術家參加的當代藝術大展上,影像、攝影、裝置等占據了主導位置。
這些大部分出生在上世紀80年代的青年藝術家,其創作沒有受到日益繁榮的藝術市場的“賣點”影響,也沒有受到“卡通一代”、“拒絕長大”等時髦概念的影響,而是自由地展現出自己的藝術狀態。他們的獨立性與原創性,使我們更容易理解為什么蘇文祥會說“青年問題其實是個偽問題”。而那些為了言說方便,以年代為符號概括藝術流向的做法,確實很容易讓人們忽略這樣一個事實:很多年輕藝術家的創作與其自身的年齡段并沒有很直接的關系。
展覽名字用了一個電腦操作術語:刷新(Refresh)。這個指令可以幫助電腦緩存釋放內存,加快電腦運行速度。在互聯網上,刷新則是指重新讀取一個非物質的塞博空間中存放的服務器數據、更新網頁顯示。從這種命名的方式,不難看出策劃者的意圖,在于讓人們看到那些被各種類型化展覽忽略的藝術家當下的創作狀態。
在使用影像、攝影及裝置等藝術形式方面,他們大多顯示出比同齡人成熟很多的技術風格。證大現代藝術館的正廳里,范明珠在攝影燈箱作品《不是我》中,以一種夸張而略帶調侃的方式把自己喜歡的各種小玩具粘滿身體,呈現出一種有些沉重而又充滿天真的自我隱藏的效果。沙偉臣的裝置《數碼數碼》,視覺效果可以用觸目驚心來形容,所有的筆記本電腦、數碼攝像機、相機、手機,都用黏乎乎的黑色電工膠布做成,使時間與空間轉瞬錯位——很難說清它們是遠古的遺物還是未來的文物,是被燒成炭的物品,還是它們變成了煤。這種異化、陌生化的表現手法,使我們對那些日常物件之外的自己的生存狀態產生懷疑。
他們很喜歡探討日常記憶的話題。正在美國留學的馬秋莎對個人記憶材料的使用,達到了樸素而又讓人為之心痛的效果,無論是嘴含刀片敘述“個人簡史”的影像《從平淵里4號到天橋北里4號》,還是將記憶中的舊房間像盒子一樣拆解為平面組合,都讓人清晰地感觸到生命歷程的苦痛與記憶的微妙。
這個展覽讓我們看到了這些在國內展覽中露面比較少的青年藝術家活躍的創作狀態、潛質與沖擊力。不過從展覽本身的完成情況來看,也不難發現國內展覽普遍存在的一些技術問題,比如有些作品完成得不夠充分,像李牧的裝置作品《長城的風》就因某些資料無法搜集而不得不簡化方案,影響了整體效果。參展作品對播放影像的環境設計以及設備狀態的考慮,也不是很充足,以致影響到部分優秀影像作品的呈現效果。但就展覽的整體效果來看,年輕一代策展人在策展思路上表現出與前輩們明顯不同的特點:不看名氣,不重履歷,不搞名星陣容,而是更直接地關注藝術的創作狀態與獨特性,而且在對展覽空間的理解及結構上,也顯示出了比較開闊的視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