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具設計師徐明從國外回來,其家具設計風格深得市場認可。然而,令他頭疼的是,新創意設計剛一面世,很快就被他人仿冒。而要去申請外觀設計專利,通常需要10個月時間。在這段時間,仿冒者已層出不窮。
如何使創意者的成果從一開始就受到保護,為創意內容和擁有創意的時間提供一份證據?這是“中國設計之窗”總編馮家敏一直以來研發的課題。這不,他正準備著在今年文博會上推出他的最新成果——“數字設計作品備案系統”(www.szdc.org)。3月11日,深圳市知識產權局在給他的批復中肯定了這一成果,并表示要將他的開發成果納入全市統一的版權管理與應用服務系統之中,作為綜合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予以集成和推廣使用”。
已出臺的《深圳平面設計作品版權保護辦法》被認為的一大創新在于,鼓勵平面設計作品進行登記或備案,為權利人保護版權提供初步證據。該辦法第九條規定,“知識產權行政管理部門應當盡快建立作品版權備案系統,對平面設計作品等進行備案管理。”
為什么備案如此被強調?法律界人士解釋,版權自作品完成即自動取得,而如何證明作品完成的時間是解決版權糾紛最為關鍵的問題,無論糾紛最終選擇調解,還是通過司法途徑解決,都需要提供能夠客觀證明作品創作完成時間的證據。
由最初代理楊晨曦侵權之訴繼爾陷入對知識產權相關法律法規的不懈鉆研,馮家敏認為,設計作品最常見的版權糾紛有抄襲、未經許可非法使用等等,解決這些糾紛首先必須確認作品的創作完成時間,在司法實踐中,作者往往難以提供能夠被法庭采信的證據,導致糾紛得不到公平合理的解決;作品進行備案后,將有利于作者依法維護合法權益。
無獨有偶,上海從今年1月1日開始全面展開一項被稱作“創意信封”的登記備案工作,旨在為創意設計內容的時間性、真實性提供來自官方的權威證據。“創意信封”是由上海知識產權局特制的連體“雙胞胎”信封,申請備案人將自己的設計圖一式兩份封入,上海知識產權局收到后將在信封上加蓋騎縫章,標注收案時間,并留一封存檔、一封返還申請人。
馮家敏認為自己的“數字設計作品備案系統”更為方便快捷,他的備案系統已在網上測試運行,至今已有數十例設計作品領取了“電子出生證書”。來自一家企業形象策劃公司的王紅霞從去年11月至今年2月已給自己的8件設計作品注冊備案。王紅霞說,現在這是個“學習”的社會,學習別人也被別人學習,侵權已成普遍現象,自我保護應該成為設計師的一種常識,馮家敏的電子備案系統對她來說是種嘗試,也是目前僅有的選擇。
能在網上進行數字備案的作品分為三大類,設計作品、攝影作品、美術作品,馮家敏給記者演示備案流程,用戶注冊后需要驗證身份,這一過程通過公安部數據庫身份信息的對比核查,通過后提交作品,必須承諾作品原創,提交的作品可選擇公開與否,不公開則只對本人開放(記者看到所有已備案的作品幾乎都選擇了隱藏),然后獲取備案號,備案號與時間緊密相關,采用了與國家標準時間同步的技術。 這一備案系統在網上鄭重提示:請在創作完成后的第一時間內,在作品交與客戶或公開發表之前將作品備案,可以得到最佳的版權保護。
平面設計
工業設計
CG插畫
UI交互
室內設計
建筑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