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頁
→ 平面設計頻道 → 理論文摘 → 行業評論 |
|
設計原來這樣實在 與深圳設計師面對面 |
|
作為“2003深圳美術版圖”系列活動之一,“2003深圳設計——設計深圳藝術展”1月7日在關山月美術館閉幕。此次設計展公開展出了從來自全國的1200多件、1800幅參賽作品中評選出360件入圍作品,其中獲獎作品60件。社會文化海報類及書籍類兩項金獎則分別由深圳設計師張達利的《設計深圳》和王粵飛的《來自西方的靈感》獲得,張達利一組4張的《設計深圳》海報同時獲得國際彩印全場大獎。自1995年在全國成立首家平面設計協會以來,國內獲獎最多的深圳設計師再一次以出色的才華展現了這個群體不可忽視的影響力。
昨日,記者與張達利、王粵飛以及“申奧”標志設計者陳紹華等深圳設計師就“設計是什么”的話題,進行了一次看似散漫卻充滿啟發性的交談。
話題從剛剛結束的“深圳設計展03”開始。張達利的獲獎海報看起來很抽象,它在眾多作品中脫穎而出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評判一件設計作品的優劣?
設計師畢學鋒認為,此次的設計展體現了專業性,在評選的取向上標榜視角語言的前衛性、實驗性。張達利的獲獎海報在格字背景上,由豎排漢字構成隱約和紛亂的圖形,形成橫的流動感和豎的林立感,充滿了視覺沖擊力。在這里,文字的識別功能被還原為一種視覺符號,一種直觀體現設計師心目中的深圳的圖形元素,而木質拓版的手法以前沒有人采用過,制作上也很有創新性。一切標準都是主觀的
至于評判設計作品優劣的標準,畢學鋒說,不同的評選有不同的標準,而且一切標準都是主觀的。在以商業為前提的設計中,過分超前的視覺語言不可能成為主流元素。對此,張達利作了進一步的說明:從性質上劃分,設計的作品可以分為文化類、商業類兩類。文化類作品如海報,重視的是體現原創性和文化意味,既能體現出文化的本土屬性,又體現出藝術表現手法上的國際性和現代性;而商業類作品則要求體現出商品的訴求,達到商業性與藝術性的完美結合。
王粵飛說,對于一件商業設計作品,首要的任務是完成商業的訴求。一件設計作品的優劣,在于設計師對產品的判斷是否準確,能否成功幫助產品實現升值。設計首先是解決問題
談話間,曾成功設計了“申奧”標志的陳紹華一再強調,設計不是藝術。這個行當確實具有濃厚的藝術性,那卻不是人們理解中為表達一種感情或情緒而產生的那種藝術,而只是以達到商業目的為目的的“商業藝術”。即使是文化類的作品,也仍然要承載一定的信息,表達主體的訴求。因此,設計從樣式到手段都必須要適應對象的要求,體現對象的特征。
同時,作為商業行為中一個環節,設計師在設計的過程中還要了解對象的物質特性,考慮制作的成本,可操作性等等因素,如果說設計的過程也是一種創作的話,這種創作需要考慮的東西和受的限制都很多,不能像藝術家一樣天馬行空。
陳紹華笑稱,之所以一再闡述“設計不是藝術”這個觀點,是因為一談到藝術,人們就有一種敬畏心理,認為是陽春白雪,與世俗生活距離太遠。但其實,設計不僅有商業的功利的屬性,同時也是日常的,無處不在的。
陳紹華說,生活中充滿了設計。設計不是藝術家的專利,每個人都可以參與。他主張“大設計”的概念,即改變人的生活方式,提高人的生活質素,在此基礎上再賦予對象一定的美感。也就是說,設計的首要任務不是美觀,而是解決在生活中碰到的問題。比如,抽煙時因沒有地方彈煙灰而感覺不方便,因此想辦法在煙盒上加設一個能裝煙灰的裝置,這便是設計。這樣的小發明每個人都能做到,設計師只不過是將之發展成職業而已。
為說明這個觀點,王粵飛舉了一個例子。鐵路上枕木的間距是怎么確定的?王粵飛說,人走在枕木上邁一步不夠,邁兩步又覺太短,這個距離使人行走感到不舒適,從而減少在鐵路上行走的現象。這個距離就是經過設計的。從這個角度上講,設計師本質上更接近于一個發明家。過度修飾是誤區
在設計師們看來,一個稱職的設計師絕不會為了美觀而犧牲設計主體的實用性,或把簡單方便設計成繁瑣復雜,而是永遠把保障和改善對象實用功能放在第一位。
設計師們同時指出,好的設計師應把藝術感控制在一個非常恰當的程度上,效果“恰到好處”才是成功的設計,而非越多修飾越好。陳紹華舉例說,辦公室大門的“推”和“拉”標識如果大得幾里遠外的人都能看見,就毫無必要。一個標識只需使走到門前的人能看清楚就可以,過分花哨、超越實用功能的刻意修飾都屬于“過度修飾”。
設計師們認為,目前“過度修飾”的現象比較普遍,這顯示出人們已經意識到設計的重要性,同時對設計的認識卻陷入了一個誤區。
對設計的認識的另一個誤區是刻意地追求某種風格,比如建筑物一律用飛檐斗拱之類來突出“中國風格”。畢學鋒對此的看法是:事實上,所謂“中國風格”已經出現了文化斷層,目前的“中國風格”尚未真正形成,而地域風格的概念也已然沒有清晰的界線。
設計師曾軍更直言不諱地表示,在設計中談“風格”是沒有意義的。設計師的個人風格也不可能依靠某些模式化的元素堆積,在一朝一夕中形成。王粵飛的觀點是,設計是一把雙刃劍。設計作品中確實能夠體現出設計師的個人品質,審美觀和價值觀。但設計師需要在完成商業的訴求的前提下,通過圖形革命、作品創新體現個人審美和修煉。刻意地、急切地追求“風格化”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審美教育要跟上
盡管深圳設計師在國內擁有一定的影響力,但包括深圳在內的中國內地對設計的認知和了解仍處于“剛剛起步”階段。大多數人認為設計如同家庭裝修,是必要的,但面對新的視覺元素帶來的不安全感,又會感覺到不適應,難以接受。另一方面,因為固守于傳統的審美習慣,缺乏開放的心態包容創新的樣式。
此外,社會整體的審美教育還沒有跟上。因為欠缺完善的審美教育和審美環境,社會成員普遍還不具備起碼的審美素養,這就導致了對設計的誤讀,從城市建筑物到文化標志的設計,都產生了不少敗筆。這一切有賴于審美教育的普及,以及像設計展這樣的交流活動的推廣,在全社會形成濃郁的審美氛圍,使市民能夠開闊視野,審美水平在耳濡目染中得到熏陶,培養和提高。
此次聚談的組織人張達利告訴記者,此次“設計展”結束后,類似的交流活動將會定期舉辦,解體多年的平面設計協會組織也將恢復。深圳設計界一個更活躍更精彩的新時期即將展開。
設計師簡介
張達利
1987年畢業于西安美術學院工藝系,1988年來深,后成立深圳張達利設計有限公司。其設計作品曾多次在“香港設計雙年展”中獲獎。并獲’98年第三屆波蘭國際電腦設計藝術雙年獎全場大獎、“首屆華人平面設計大賽”金獎等獎項。
畢學鋒
1989年畢業于浙江美術學院(現中國美術學院)設計系。1997年創辦深圳市言文設計有限公司并擔任設計總監。設計作品獲得“平面設計在中國’96”金獎、1997年亞太海報展海報金獎等國內外各類專業獎近百項。
陳紹華
曾就讀于西安美術學院和北京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裝潢專業。1992年成立深圳市陳紹華設計有限公司。國際平面設計師聯盟(AGI)會員。曾先后獲得第八屆中國電影美術金雞獎,1998年“第十八屆布魯諾國際平面設計雙年展”大會主席獎及評委主席獎,1999年第九屆全國美展公益海報銀獎等各類專業獎多次。
王粵飛
國際平面設計師聯盟(AGI)會員。1979年畢業于廣州美術學院設計系。1997年創辦深圳王粵飛設計有限公司。作品獲得第七屆巴黎國際海報展最優秀作品獎,兩次獲得平面設計在中國獎,其作品入選海報年鑒97,并多次入選各類國際海報展。
曾軍
1992年畢業于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裝璜設計系。2000在深創辦曾軍設計顧問有限公司。先后獲“香港設計02展”亞洲區優異獎、“香港設計98展”亞洲區優異獎,1996年“平面設計在中國’96”海報類優異獎等專業獎項。
|
|
網友評論:
|
|
·尊重網上道德,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各項有關法律法規
·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導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責任
·新聞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參與本留言即表明您已經閱讀并接受上述條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