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頁
→ 平面設計頻道 → 理論文摘 → 行業評論 |
|
誰來設計城市—對深圳城市建設中設計問題的反思 |
|
“城市設計”是“文化立市”的最基本手段
談論“文化立市”,應更多地去研究“城市設計”,“城市設計”是“文化立市”的最基本手段。城市設計即是人文設計,也是人道設計。所謂“人文”,注重的是歷史和文化的傳統,所謂“人道”,注重的是人的本性,設計的主體都是人。必須回歸人的全部現實生活,為人們創造一個舒適、方便、高級、衛生、優雅的物質空間環境和精神文明環境。城市設計的目標是空間形式上的統一、完美、綜合效益上的最優化和社會生活上的有機協調。
設計是一門綜合的學科,城市設計更是跨行業、跨學科的融合。我們必須建立一套完整的體制運用到設計之中,對設計的方案和成果進行綜合的評判,否則,設計將會變得盲目、松散而缺乏整體性。
阻礙城市設計水準的提升和文化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
深圳是一個25年間“造”出來的新城市,不能說其是一個缺乏設計的城市。深圳的設計群體和設計水平在國內也是首屈一指的,所以有關方面提出了打造“設計之都”的設想。但是,也許應該自問:為什么這樣一個設計水平很高的城市,很多公共視覺形象卻不盡人意呢?理由很簡單:因為設計師的水平并不能完全代表城市的設計水平,在某種程度上一個城市設計水平的高低還是受制于設計的環境和體制。比如,深圳是一個印刷業很發達的城市,印刷業的發展為設計提供了生存的空間,因此也造就了一個龐大的設計群體,這個群體也許是國內最大的,但最大的群體并不意味著最高的水準,魚龍混雜也在所難免,隨便扎個小辮子,留個大胡子,你就可以去搞設計。深圳是一個商業化的城市,在商業化城市中面對的就是現實,設計師首先是為了生存而設計,不是為了設計而設計,不是為了實現理想的設計目標而進行創作,也沒有環境來進行學術設計或設計的研究,都是在做程序化的設計,設計的唯一標準就是為了滿足客戶的要求,就連大大小小的政府工程也是如此,大多數設計的標準也是領導說了算,外行評審內行,水準從何而來?沒有規范的體制,就不會有權威機構,沒有權威的機構,就不可能產生很高的水準。
深圳這樣的城市,更應該網羅大師級的人物共同參與到城市的規劃設計之中,但目前大師級的幾乎沒有,盡管也有一些出色的設計師,其在城市設計方面的作用也是微乎其微,諸多項目似乎與他們毫不相干,根本原因還是管理體制不健全和管理者存在著認識上的偏差,操作中的方式方法還有待調整。
如有些城市的規劃部門就設立了專項的評審機構,像“城市雕塑委員會”等等,這就是可以借鑒的一種模式;再如在設計中強調生態的、環保的、綠色的等等觀念實際是認識上的提高,但運用不當,也會出現問題。深圳南頭環島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本來人們進關后看到的是一片綠茵茵的草地,襯托幾棵參天古樹,如童話般的色彩而富于詩意,但現在卻被亂七八糟地栽上了一大堆樹,據說花了上百萬元,還豎起一個大型廣告牌,這種“人文景觀”實在令人啼笑皆非;又如深圳是國內燈光建設較早的城市之一,還專門設立了燈光環境管理機構,但管理者對城市照明的概念又了解多少呢?正如很多城市一樣,將功能性照明和裝飾性照明混為一談,而事實是我們進行的城市燈光建設實際多指裝飾性照明即景觀照明,稱之為城市的夜景觀,其設計首先表現的應是藝術性,其次才是技術性,實施的過程應是在滿足藝術要求的前提下,提高照明的技術含量,滿足人們的多種需求,確定最終的照明效果。但就是因為對概念的模糊,造成方案評審專家結構的單一,大都只請一些照明工程技術類的專家參與評審,又如何能打造出別具特色的城市夜景觀呢?
文化產業的市場更需要設計
深圳經濟的快速增長帶動了文化的滋生。因此,我們發展文化產業,應該通過文化和經濟的相互滲透,取得最佳的利潤回報。這也是城市建設中我們應宏觀把握的設計方向之一。
但我們往往忽視了城市設計中對城市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設計。產業的設計就是市場的設計,也是市場需求的設計。市場是可以創造的,創造的過程就是設計的過程。
談到市場的創造,我們可以從“廟里賣梳”的故事得到啟發:四人去廟里賣梳,其一一把沒賣掉,說和尚沒頭發根本不用梳。其二賣了十幾把,他告訴和尚,沒頭發也要梳,止癢且活經通脈。其三賣了幾百把,他勸說和尚,香客磕頭時頭發容易亂,置梳以供梳頭體現佛廟之關懷,來者更多。其四賣了上千把,他對和尚言,廟宇常得捐贈,應予回報,梳子價廉,上可鐫刻廟名并書“積善梳”送給香客,言之保佑眾生,香火定會更旺。這個例子說明市場是可以創造的。我們設計了一把梳子,就創造了一塊市場,也創造了市場需求,更創造了符合市場需求的產業,同時也創造了與產業相關的文化。
現在我們要搞圖書之城,鋼琴之城,那么如何建設?如何設計?設計的規模多大?風格怎樣?等等這些都要根據市場的創造和需求來確定。文化市場需求是指消費者對文化商品或文化服務的購買欲望和購買意向,它是文化產業經營者營銷活動的中心,市場需求的構成和需求數量受經濟水平、科技水平、人口結構、地理環境、物價水平、國家政策、文化傳統、消費觀念、消費心理、生活方式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而這些都是與設計相關的。只有通過精心的設計,才能實現經濟與文化的同步發展,從而推動整個城市建設的發展。
城市的個性來自于設計的創新
建筑和環境是城市形象中最直觀的物性面貌,它顯示出的是整個社會文化的深層結構。每個城市的文化都應具備其地域化和個性化,避免雷同的發展模式,造成城市特色的模糊。保護與挖掘城市的文脈與景觀特色,弘揚地方文化,打造城市特色品牌是政府在城市經營與城市競爭中不可忽視的手段。如果我們都去搞拉斯維加斯的燈光、芝加哥和香港的建筑,將其當作“現代化”、“國際化”的追求模式而惟恐其不達,那就大錯特錯了。
“文化立市”立什么樣的文化?城市設計又如何調整?深圳還能否樹立起更新的形象?我想主管部門應花更多的時間去思考,或組織一個智囊團來好好研究這些問題。
城市特色文化的形成起因于城市設計的理念和設計創新的過程,任何設計都是建立在理念的基礎之上,理念是標示文化和精神的最高境界,理念的形成包含了城市化整體戰略的設計和城市形象的定位,具體到對每個地區、街道的建筑與環境設計的總體風格的定位。理念本身也是一種設計,或者說也需要設計,但它不是在工作室里設計出來的,它是一種文化的設計,必須有大多數人的共同參與才有可能妥善完成。新的理念的形成必須開展廣泛的對話和交流,在取得共識的基礎上,才能真正合理而有效地設計城市的未來。
“文化立市”立什么樣的文化?城市設計又如何調整?深圳還能否樹立起更新的形象?我想主管部門應花更多的時間去思考,或組織一個智囊團來好好研究這些問題。
|
|
網友評論:
|
|
·尊重網上道德,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各項有關法律法規
·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導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責任
·新聞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參與本留言即表明您已經閱讀并接受上述條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