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頁
→ 平面設計頻道 → 理論文摘 → 行業評論 |
|
“深圳設計之旅”之五:SGDA——從輝煌走向解體 |
|
《溝通》是設計的靈魂
深圳市平面設計協會(SGDA)在與臺灣、香港、澳門方面商討《96’平面設計在中國》展有關事宜的同時,提出了舉辦一個主題海報邀請展的設想。這個展覽旨在加強設計界更密切的交流。參展作品不評獎,只要作品符合征集規范,一律展出,并集冊出版。設計界積極響應,《溝通》主題海報邀請展應運而生。
這是SGDA組織的首個海報邀請展,不計功名得失,沒有獎杯獎金,且主題立意出手不凡,刺激了設計師們強烈的表達欲望。“溝通,是我們的題旨,也是我們的愿望。當代中國的平面設計,如何發掘出文化與個性的原創力,如何跨出地域限制,在民族化和國際化的設計語言之間架起橋梁,如何透過這些視覺圖形,實現人際間、不同的社會制度、不同的文化之間的溝通,這是我們共同面臨的極富挑戰性的課題。”(《我們的探尋》,SGDA/吳予敏文,引自《溝通海報邀請展》會刊。下同)溝通是人類最古老的主題,也是永恒的人文主題。當人類文明進化到用精密的概念來分類,來記憶和傳達時,視覺藝術,則令人興奮地維系了人對新鮮事物和意外發現的探求沖動,表現出對外在世界和內在世界的沉醉:視覺圖形跨越語言文化屏障,直接表達印象和理解,揭示世界的結構和韻律,透露來自心靈深處的消息。在人類生存競進的歷程中,或許沒有比“溝通”更令人激動也更令人困惑的了。由此我們不難理解,96’展有兩位評委將他們個人選擇的獎項授予了《溝通》海報,米雪·布維給了韓家英,松井桂三選擇了陳紹華。
溝通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我們在這方面做得不夠好。中國的語言很精彩,“溝”與“通”本是相互對立的,在此卻合成一個不可分的系統。溝是把地域隔開,通是有路徑可走;若沒有溝的分割就無所謂通。英語中與溝通對應的詞是Communication,但含義不盡相同,它有傳達信息與思想之意;此外還有接觸與傳染的意思,比如導電導熱、病毒感染等,總之有好有壞。所有的Com?munication都有價值趨動,有理性選擇,障礙也就不可避免。
設計師通過圖形與文字的解構,所傳達的“溝通”也是多面性的,有憧憬、贊美,有反思、批判,有嘲諷、幽默,也有困惑與無奈。王粵飛的“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以古老的思辨,道出溝通的似是而非。畢學峰、陳一可的“電話篇”,讓人反思發達的信息技術,造成溝通新的情感缺失。梁小武的“拼圖篇”,通過拼圖對網的頑強突破,表達了打破人為溝通屏障的渴望。李永銓的“荊棘篇”和“窩釘片篇”讓人不寒而栗,催人從冷漠與孤獨中猛醒。面對溝通,人類困難重重。但溝通總是必要的,臺灣設計師何清輝的作品告訴我們,溝通要有耐心,要不斷溝通(“再再再……”),要更多地溝通(“mmm……”)。《溝通》展雖然只是96’展的一個附展,但她的價值決不應低估。
SGDA曾經獨領風騷
從92’展的孕育到96’展的高峰,SGDA的發起者們在短短的數年內,不僅打造出中國平面設計的黃金品牌,也使深圳成為全國設計行業的探路者。
設計是一個地區經濟發達程度的風向標。深圳的平面設計師率先發起成立行業協會,不僅帶動了深圳設計產業的發展,也反映深圳的經濟已開始從政策推動向市場調節成功轉型。設計師們來到深圳,大多拋開了國家的鐵飯碗,他們要靠收取設計費來養活自己。就這一點而言,深圳的設計產業起步是健康的,但發展之艱辛,也說明目前市場對設計的需求尚處啟蒙階段,設計與市場的互動遠未到水乳交融的程度。
《平面設計在中國》在開拓市場和培育人才兩個方面都獲得了成功。第一,向國內市場推廣了現代設計的理念;向國際同行展示了中國設計不俗的實力。第二,為中國設計師搭起了高水平競技的舞臺。兩屆《平面設計在中國》展帶給國內年輕設計師的,已不僅是現代設計的理念,它甚至成為一種崇拜,一種信仰。很多人是在《平面設計在中國》的感召下才投身于設計的。
SGDA走向解體
但令人惋惜的是,SGDA的“輝煌”并未持續太久,1997年底SGDA的列仙們進行了法國光榮之旅之后(當時出了一本《列仙全傳》),因種種原因協會開始走向解體。1999年5月《深圳平面設計師聲討北約海報展》是SGDA難得的一次集中亮相,民族義憤沖淡了個人恩怨,設計師們用自己獨特的語言,表達對國際霸權的強烈憤恨。可惜這個珍貴的展覽沒有按慣例留下一本畫冊。由于各種矛盾無法調和,協會計劃于1999年舉辦的第三屆《平面設計在中國》活動因此無限期擱淺。這期間,會長龍兆曙也努力策劃過一些活動,如《二十四品味》日本海報邀請展,《回眸20世紀———國際平面設計師手記展》等展覽;2003年關山月美術館舉辦的《NOSARS》海報展,也把SGDA的成員請到一起,但SGDA已無法找回96’展的凝聚力和激情,解體的結局無法挽回。
實際上SGDA在成立之初,就已經顯露出深圳平面設計師隊伍幫派的對立。一些設計師一開始就沒有加入SGAD,他們稍后在深圳工業設計協會名下,成立了平面設計委員會。還有一部分人集中在包裝設計協會名下,深圳平面設計從此成三足鼎立之勢。這種格局造成了1996年深圳平面設計的擂臺賽。SGDA策劃了“平面設計在中國96’展”,工業設計協會則發起首屆“華人平面設計展”。《溝通》的理想在設計界內部,也如海市蜃樓般縹緲。
深圳設計曾經笑傲江湖,獨領風騷,SGDA功不可沒。今天,SGDA除了留下一個品牌(《平面設計在中國》),兩本刊物(以《平面》為名,SGDA的兩期會刊)和幾個大師之外,還留下了一長串巨大的問號……
|
|
網友評論:
|
|
·尊重網上道德,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各項有關法律法規
·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導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責任
·新聞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參與本留言即表明您已經閱讀并接受上述條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