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頁
→ 平面設計頻道 → 理論文摘 → 行業評論 |
|
“深圳設計之旅”之八:一場規模宏大的華人設計盛宴 |
|
中國平面設計自此有了兩個品牌
1996對于深圳平面設計界,注定是不平靜的一年。在深圳市平面設計協會(SGDA)緊鑼密鼓勁吹《96′平面設計在中國》旋風的同時,由深圳市工業設計協會策動,另一個平面設計大賽在中國工業設計協會大旗下也拉開了序幕。一場擂臺賽在中國平面設計的策源地發生了。
這中間有一個小插曲。《92平面設計在中國》展的成功,塑造了中國平面設計第一塊金字招牌,中國工業設計協會也要以“平面設計在中國”為大賽冠名,其理由是,該協會是92展掛名的主辦機構之一。SGDA得知此事后,立即提出交涉,甚至準備通過法律途徑維護“平面設計在中國”的歸屬權。為此,時任中國工業設計協會副理事長的黃良輔先生親赴深圳,與SGDA緊急磋商。大家本著共同推動中國平面設計事業發展的良好愿望,很快達成一致。“平面設計在中國”品牌歸深圳市平面設計協會所有,中國工業設計協會的平面設計大賽另定新名稱;SGDA鼓勵其會員積極參與大賽。這項賽事后定名為“首屆華人平面設計大賽”,中國平面設計自此有了兩個品牌。
深圳市工業設計協會成立于1987年,是深圳最早的設計師協會。由于工業設計起步較晚,產業規模較小,協會的會員中平面設計師占了大多數。1995年,該協會還專門成立了平面設計委員會,由杜華林任理事長。作為大賽的主要承辦機構,協會選派黃炯青、杜華林、王宏明、張建民和蘇建明等人出任大賽執行委員,其中黃炯青任執委會副主任兼組委會副秘書長。組委會秘書長和執委會主任由北京的何躍華擔任。執委會特請香港設計師陳幼堅為《首屆華人平面設計大賽》設計了標志(見圖1)。
在組織募集作品過程中,中國工業設計協會顯示出其巨大的組織資源和影響力,全國各地送選作品之多,覆蓋面之廣都超過了兩屆《平面設計在中國》。香港、臺灣、澳門和新加坡的設計師組織積極響應,他們選送的作品在大賽中占了相當大的比重,整體水平也明顯高于內地。因大賽在時間上與《96平面設計在中國》重疊,深圳SGDA,只有張達利、梁文峰等少量會員以個人身份參賽,張達利還受聘擔任在大賽的執行委員。大賽還特設了“希望獎”,吸引了一大批在讀學生積極參與其中。他們的優秀表現讓人對中國設計的未來充滿期望。應該說,《首屆華人平面設計大賽》的前期籌備工作很出色,為大賽的成功舉辦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大賽評委們評判標準的差異,是對現代設計觀念的分岐所致
按照執委會的計劃,大賽聘請了海內外七位專家組成評審委員會,對4000余件作品分八大類進行評獎。獲獎作品的評選過程在律師現場公證下進行,符合國際大賽貫例,評選結果基本上是公平、公正的。
1996年11月25日至27日,《首屆華人平面設計大賽》評審工作在北京王府井大飯店展開。大賽的七位評委是:陳漢民,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系主任教授,本屆評委會主任;艾普爾·格萊曼(AprilGreiman),國際平面設計聯盟(AGI)會員,來自美國;靳埭強,香港設計師協會資深會員;陳幼堅,香港陳幼堅設計公司創意總監;楊夏蕙,臺灣視覺形象設計協會輔導會長;蘇秋平,新加坡創意協會(CCA)副主席;陳梁,《中國廣告》雜志總編(評委身份引用《首屆華人平面設計大賽獲獎作品集》中的介紹)。評委們經過三天的細致工作,評出入選作品1100余件,約是《96平面設計在中國》的五倍!“蘋果電腦設計大獎”一個,由天津的陳幼林獲得(見圖4);評審獎七個;八類作品分別評出金、銀、銅獎和優秀獎,其中插圖類金、銀、銅獎空缺,商業攝影類只有入選獎,而海報、機構形象(CI)等類別則獲獎眾多;如海報類金獎3個,銀獎4個,銅獎11個,評審獎占5個,優秀獎難以數計;希望獎集中在海報類和其它類。
從評選結果來看,港臺和海外作品的設計語言比較現代,顯示出很高的整體水平。香港的李永銓(見圖7)是全場獲獎數量最多的設計師。深圳的設計師也有不俗的表現,獲獎作品眾多,其中張達利獲海報類金獎(見圖3),黃炯青獲形象類金獎。插圖類沒有評出大獎既出人意料,也在情理之中。按理說我國的插圖歷史悠久,底蘊深厚,有大批優秀的插圖作者,可能他們更愿意將自己歸入純藝術類,不想參與設計大賽;實際入選的作品中,有一部分水準之差已超出想象,不予評獎也合情合理。而商業攝影中個人認為應可選出少量佳作,大獎空缺頗令人費解。
評選的結果也表現出評委們評判標準的差異,這種差異不只是個人偏愛所至,更應看作是對現代設計觀念的分岐。畢竟我國現代設計起步較晚,尤其是內地的參賽作品中,保留了較多的工藝美術特點。也許是組委會出于普及和推廣的目的,入選作品數量過多也是造成作品水平良莠不齊的一個合理理由。
大賽作品集留有較大的遺憾
為給大賽留下學術研究依據和歷史記錄,按慣例評審工作結束后要刊印大賽作品集。這是一項非常煩瑣、浩大的工程,如組織者所說,畢竟舉辦這樣大規模的展評活動是第一次,經驗不足,最終出版的這個《首屆華人平面設計大賽入選作品集》留下了一些難以補救的缺憾。
首先是大賽的主辦和承辦機構缺失,大賽的組委會和執行委員會成員多以個人身份出現。一個本是國家級的專業賽事,被蒙上了一層商業氣息和民間色彩。
其次,作為專業平面設計大賽的作品集,裝幀設計沒有體現出應有的專業水準。用作者自己的話說,“試圖用一種樸素無華的裝幀,以精確的翻拍、掃描,最大限度地反映和記錄原作的效果。”樸素無華是實現了,裝幀之美實在是欠缺。一場如此規模宏大的華人設計盛宴,本應留給我們一份更精彩的歷史記憶。
|
|
網友評論:
|
|
·尊重網上道德,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各項有關法律法規
·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導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責任
·新聞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參與本留言即表明您已經閱讀并接受上述條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