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頁
→ 平面設計頻道 → 理論文摘 → 行業評論 |
|
“深圳設計之旅”十三: 海報 深圳的另一種聲音 |
|
海報是審視世界的另一只眼睛
不知從何時開始,平面設計師迫使我們將過去熟悉的宣傳畫稱之為“海報”(Poster),不僅僅是名稱變了,味道也不一樣起來。
“92’平面設計在中國”展出之后,深圳的平面設計師們開始將目光投向世界。出于職業的敏感,他們的歐洲之行感觸至深的還是隨處可見的海報。王粵飛說,歐洲的海報遍布街頭、地鐵站、巴士站,特別是造型各異的海報柱,更使他情有獨鐘。這種永久性的海報柱一般高度3米左右(部分可旋轉),上下可張貼兩組海報,亦可發布巨幅海報。“巨大而又強烈的視覺形象常常撲面而來,使你不斷感受到它的力量。”海報的主題也五花八門,有社會主題,公益主題,也有商業推廣。它們不僅是傳遞信息的重要手段,亦是平面設計師展現藝術才華,推動都市文化交流與互動的表演舞臺。王粵飛說,在歐洲,沒有五光十色的霓虹燈廣告,沒有雜亂無章的樓宇大字商號牌,沒有紅布、彩旗、氣球、傳單,更沒有成群的小姐披紅掛綠。只有海報。大批商業性與藝術性完美結合的海報,顯示出歐洲社會對海報購買的高品味,以及委托方給予設計師廣闊的自由創作空間。他告訴我,一位老兄只做歌劇院海報,一年完成三張,就足以維持他的正常生活。
韓家英1995年去法國參加肖蒙國際海報節,也被歐洲發達的海報文化深深吸引。他說,歐洲的海報不僅在大街上,在博物館、在歌劇院、音樂廳都隨處可見。你還可以去跳蚤市場,那里會有古老的海報作品出售。相比之下,我們的城市中信息傳遞是何等的缺乏色彩與單調乏味,同時,也為國內大部分海報作品的無病呻吟感到悲哀。
打開眼界后,他們帶領一批年輕的設計師,以巨大的熱情投入海報創作。國內沒有舞臺,就將作品送到國外。十多年來,深圳設計師的作品頻頻在國際海報大展中亮相,幾乎所有著名的海報展都有這批人的身影。他們旺盛的創造力獲得了國際同行的尊重。其中,陳紹華曾獲布爾諾國際海報雙年展評審獎;韓家英獲富山國際海報三年展銅獎,布爾諾雙年展優異獎;陳粵陽也獲得過富山三年展銅獎等。另有部分作品入選瑞士Graphis年鑒或被海報博物館、藝術館收藏。
相對而言,由于海報更能挖掘作者的思想,形式語言更自由,更貼近藝術創造的境界,因而也更能刺激設計師的情感迸發與理性思考。海報無疑成了人類審視世界的另一只眼睛,雖然它所表現的主題就在你身邊,但它呈現的面目總是讓你驚奇,使你目瞪口呆。
是海報讓我們走到一起……
1999年5月,已瀕臨解體的深圳平面設計協會又一次集體行動。這一次召喚他們的是戰火煙霾,是民族義憤。
春夏之交,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公然賤踏國際法,野蠻轟炸南斯拉夫,炸毀我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我使館工作人員和記者三人遇難。中國人憤怒了!設計師們坐不住了,他們相互串聯,拿起手中的武器———海報。一場特殊主題的海報展夜以繼日地籌備起來。
5月15日,設計師的憤怒在關山月美術館集體爆發———《深圳平面設計師聲討北約暴行海報展》(見圖1、圖2)52件作品,以火山般的沖擊力震憾著人的心靈。其中一幅出自女性之手的海報———《為了忘卻的紀念》(作者習怡,見圖1)———似是從血海淚河中流淌出來的。一組黑色的鏡框,
最上方是三位遇難烈士,下面是一層層空白;如果國際強權一日不終結,這空白黑框還會增添誰?作者以魯迅先生的名篇為題,柔弱中透出堅韌與剛毅。
這個海報展已遠超出原SGDA成員范圍。此時此地,設計師之間沒有矛盾,沒有隔合,他們的目標空前一致,他們的情感在海報中匯合。
這些作品由關山月美術館收藏。很希望它能被出成專輯。
2003年,還是5月,又一個反戰主題的海報展在深圳上演。《2003深圳反戰海報藝術邀請展》(見圖3、圖4),由一幫年輕的設計師和他們的設計機構發起;顧問:王序、王粵飛;策劃:楊振、馬深遠、張曉明、楊加祿、倪學軍。這是個典型的“三無”展覽:無財政支持,無獎杯獎金,也無商業利潤;但卻飽含人文精神和專業激情,也得到了社會的援助和專家的響應。組織者共收到海報80余幅,香港和內地部分知名設計師都寄交了作品。該展覽組織者以較獨特的形式在深圳雕塑院展出。所有作品收入同名會刊。
也許是這次炮火聲離我們有一段距離,與四年前相比,作品中的激情經過了藝術的過濾,對戰爭的批判顯得更理性,更幽默和發人沉思。雖然海報不能改變什么,但設計師身上的社會正義感,總會隨作品傳染他人,引起共鳴。
王粵飛說:“不是戰爭使我們走到一起,你要知道,是海報。因為我們喜歡它……”(引自《2003深圳反戰海報藝術邀請展》序)。
NOSARS,讓我們的心更貼近
2003年對深圳的設計師來說顯得特別忙碌,也特別充實。春夏之交,全國上下進行了一場沒有硝煙的抗擊非典戰役。病毒威脅著人類的生存權,也考驗著人類的真情與良知。社會的責任感讓他們暫時拋開商業上的事務,再次走到前臺。
從北京趕回深圳參加反戰海報邀請展活動的陳紹華說,面對SARS的考驗,設計師應該發出自己的聲音。市文化宣傳部門也不約而同地想到,發揮深圳平面設計的優勢,舉辦一個以“珍愛生命、相信科學、眾志成城,力抗非典”為主題的海報展(見圖5———圖10)。關山月美術館從策劃到開展只用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深、港、澳三地設計師紛紛響應,在最短的時間內創作出一件件令人振奮的作品。深圳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的學生也積極參與,他們也選送了20件優秀作品參加了展覽。雖然這個展覽只是一個公益活動,甚至沒有開幕式(因非典期間,不宜舉行大型集會),但設計師心中卻洋溢著難得的滿足。“拿起你的筆,你就是一名抗疫戰士”,他們的人文關懷,既感染了市民,也凈化了自己。
根據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局的安排,NOSARS海報展在各區舉行了巡展。所有參展作品均為關山有美術館收藏。
聯想到深圳設計師的訪歐見聞,我在想,以上三個海報展更應該走到街頭,走到社區,到公園或到劇場去;甚至也邀請市民體驗海報的“涂鴉”過程。海報是我們心靈交流的工具,是都市文化的流行色。深圳十年孕育出的海報文化,應跳出美術館的墻體屏障,獲得更有生命力的發展空間。
|
|
網友評論:
|
|
·尊重網上道德,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各項有關法律法規
·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導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責任
·新聞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參與本留言即表明您已經閱讀并接受上述條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