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頁
→ 平面設計頻道 → 理論文摘 → 行業評論 |
|
磯崎新:未來城市是廢墟 |
|
《空中城市》(1962)糅合了東方特色的斗拱和西方的柱式,為磯崎新最著名的未建成作品
《電腦輔助都市》(未建成)
《矢野宅》(未建成)
《海市》(未建成)是位于珠海附近南海上的人工島規劃。磯崎新認為它將是一個“與現行政治、社會工人的各項制度完全隔絕聯系的世界”
○他被稱為日本建筑界的切·格瓦拉; ○他以“推翻”為出發點的作品,在展覽中反被激進分子打倒; ○他直率地批評上海有建筑但沒有藝術,聲稱珠三角是一個無趣的地方……
中國的現狀是大家對曼哈頓、拉斯維加斯和迪斯尼樂園都是非常鐘愛的,因為有這樣的趣味,所以造成中國目前以這樣一些模式建造城市。只有祛除了這些趣味,中國才有希望。
中國現在正在產生許多優秀的建筑師,那么發掘和給他們機會的應該不是具有上面所說的那三種趣味的人。
———磯崎新
“我是從鄉下來的,跟東京有一種疏遠感!
8月14日,在廣東美術館的貴賓室,厚重的檀木門關閉的時候,也隔開了喧囂的人聲。磯崎新身穿銀色襯衣,外套黑黃藍相間的絲綢馬夾,滿頭銀發,身板筆直。他坐在沙發上,顯得神態謙遜而又氣質傲岸。貴賓室之外是前來觀看《未建成:磯崎新建筑展覽》的眾多觀眾。磯崎新和黑川紀章、安藤忠雄并稱為日本建筑界三杰,在國際上被認為是影響世界建筑歷史及現實的大師。
磯崎新把自己描述為“一個自由的人”。
“即使住在東京,也感到東京不是屬于自己的地方。不想擁有任何土地或房產。一本叫《建筑家的自宅》的書里收錄了全世界很多建筑家設計的住宅,我能提供的只有在輕井澤市的小屋。因為其余的都是租來的,而且沒做任何改造就住進去!
“60歲以前我已經做了不少建筑,得了不少獎,60歲以后我就想,我要成為一個非常自由的人!贝壠樾虏毁徶梅课莸禺a,不追求權力,不接受榮譽職位,也拒絕擔任大學的教授。
東京是磯崎新開創事業的地方。從18歲時為應試離開故鄉踏上東京的土地,磯崎新把故鄉九州大分縣比作“母親”,把東京喻為懂事后一直對抗的“父親”。當東京變得越來越巨大,變得無法理解時,對抗的感覺就變成了敵意。1960年,師從建筑大師丹下健三的磯崎新制造了一個“破壞東京”的計劃,從中領略到破壞的快感。
但這種破壞只存在于他的思想里!敖Y果都是以我的挫敗而告終,一個也沒能實現!边@些沒能實現的計劃就被收錄在《未建成/反建筑史》中。
“未來的城市是一堆廢墟。”這是磯崎新的激烈宣言。
“人類所有理性的構想和理論性的規劃,最終會由于人類的非理性、沖動的情緒和觀念導致規劃被推翻!北环忾]在高密度城市空間里的人群、地獄畫、幕府末期的浮世繪、死于原子彈爆炸的尸體、餓殍、怪物等等,這些斷片狀的形象被印在展板上,由投射儀投射到幕布上,把展廳內的觀眾帶到怨恨凝集的虛幻空間中。
在廣東美術館展覽現場,名為《電氣迷宮》的作品映照出磯崎新從1968年到現在的建筑思想。1968年被磯崎新視為極其重要的一年。當時在中國發生了“文化大革命”,法國爆發青年人對抗舊體制的“巴黎五月風暴”,在美國的哥倫比亞和伯克利,大學完全被學生占領。在日本,東京大學的安田講堂大樓成為一座象征性的城堡,眾多學生與警察發生沖突。就在這一年,磯崎新應邀參加了第14屆米蘭三年展,參展作品是《電氣迷宮》。其時磯崎新作為日本年輕一代建筑師已成為后現代主義的代表人物,但是他針對不斷擴張的城市現狀提出批判的《電氣迷宮》,卻因三年展這種制度而成了青年人沖擊的對象。三年展被學生占領,作為反叛者的磯崎新被新的革命者逐出了展廳。
1968年,世界建筑史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現代主義宣告結束。
曾被埋葬于歷史的《電氣迷宮》重現于世人眼前。對應現代社會的發展,建筑師注入了大量象征20世紀大都會的概念———化為瓦礫的坂神大地震廢墟景象、“9·11”慘劇的毀滅畫面,揭示了建設與破壞、計劃與消滅的宿命。
《未建成:磯崎新建筑展覽》還展示了從1960年代開始的“未建成”系列,以及跨越巨大歷史時間軸線,在2000年以后在中國、卡塔爾、西班牙等地重新崛起的新建項目及其發展過程。1970年代,建筑革命家磯崎新從城市撤退,之后大約20年的時間,他幾乎沒做和城市相關的事情。這20年被磯崎新當成歷史的真空期,他脫離現代潮流,投入到日本和西歐的古典世界里。
中國建筑批評家范迪安評價磯崎新說:“在國際現代主義建筑已經提供了大量遺產的條件下,他不是順從已有的建筑觀念和主義,而是以批判性的視角重審建筑的現代進程,及其本質意義。在某種程度上說,他首先是一個建筑精神的探險者,他的探險精神和意志源于他對一切已有建筑秩序、規則、方法和風格的懷疑,他的目光穿越了建筑與城市、結構與規劃、自我與社會的界線!
8月14日,在《未建成:磯崎新建筑展覽》開展的時候,磯崎新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
別把我當日本建筑師
記者:你是1931年出生的,1945年發生了廣島、長崎原子彈轟炸,兩座城市被夷為廢墟,那時候你是14歲,這次事件給你什么樣的影響?
磯崎新:1945年我14歲,到那時為止我的生活是快樂和幸福的,然后就在瞬間,那兩座城市變成廢墟,荒野和殘骸的景象給我心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記憶?梢哉f那次爆炸是我內心的一個障礙。很多人在我后來的作品中發現我有這個障礙,評價說我是有悲劇意識、末世意識的建筑師。也許大家是對的。
學建筑之后,原爆的景象一直留在我的記憶里。我這樣想:現在我們拼命地建設,這也是我的職業沖動和本能,但建造起來的東西總有一天會毀滅,被戰爭或別的什么力量摧毀,這讓我很悲傷。同時,被摧毀的廢墟也總能夠觸發我再去創造的欲望,因此我的建筑生涯里永遠都是摧毀和創造共生的狀態。
記者:在世界各地你有很多建成的作品,現在我們看到你還有這么多未建成的作品,這些作品未建成的原因是什么?
磯崎新:歸納起來有幾點。一是社會本身的原因,因為我的方案過于異端,不被當時的社會制度、生活習慣所接納,超過了社會所能包容的范圍;另外就是技術的原因,腦子里想要做非常復雜的東西,但技術上沒有辦法實現。
我認識很多日本歷屆的首相,有些人關系也很好。但我對現任首相實在不敢恭維,我反對他現在推行的那些政治手段。每次參加建筑競賽,建筑師的面前會放一個寫著名字和國籍的牌子,每到這時候我就會說,拿掉這個牌子,不要把我當成日本建筑師。
記者:那你想成為哪國的建筑師?
磯崎新:我希望成為一個世界性、國際性的人,我在美國做競賽的時候也遇到這種情況,當別人問起我是什么國籍的時候,我會說我是世界國籍的。
記者:在日本建筑界你被稱為“英雄”,你的建筑生涯被形容為“傳奇”,這些“英雄”或“傳奇”的經歷是什么樣的經歷?
磯崎新:我不知道這些評價是怎么來的。我認為在我的建筑生涯中,我的態度是永不屈服。不屈服于既定的社會制度、生活觀念和當下的技術等等。我會把自己對現實的認識通過矛盾的形式表現出來,矛盾在我內心是永遠存在著的。
記者:矛盾指什么?
磯崎新:比如說我的某種想法,社會制度、社會習慣不允許,我和社會就有矛盾。通常我不會屈服,我會把矛盾通過作品表現出來。另外像廣島和長崎被原子彈毀滅,整個城市化為灰燼,歷史經歷在我心中留下陰影,也產生了內心的矛盾。
同情說城市壞話的人
記者:你是中國建筑國際化的一個參與者,2003年11月,在中國美術學院,“地之緣———雙重時間的亞洲”展覽上,你以《海市》的設計參展,《海市》被看成是“海市蜃樓”,或者“烏托邦理想”,這個設計是怎么產生的?
磯崎新:《海市》始于1993年,是根據珠海市委托的開發計劃設計的!逗J小酚袃蓚意義,“海上城市”和“海市蜃樓”,我希望通過這個作品重新考察“計劃”的概念。還有就是規劃“烏托邦”———對于現代建筑或者現代藝術,首先要設想建立烏托邦概念。
記者:黑川紀章稱你為建筑思想家,建筑思想家和建筑師有什么區別嗎?
磯崎新:不同在于,前者是純粹以技術來建造建筑的,后者在建造的時候要考慮城市的歷史、傳統和文化,在對各種關系加以衡量和思考的前提下來完成他的建筑設計,這就是他們的區別。
記者:在你的建筑思想里,有幾個關鍵詞:一個是“廢墟”,一個是“幻想”,或者說“烏托邦”。我們通常認為建筑是物質的,而建筑師是理性的,你讓我們看到相反的結果。
磯崎新:“烏托邦”和“幻想”這兩個詞意思是相近的,我一直認為幻想是想象力、創造力的一種凝聚,創造力是每個人都有的,如何挖掘這種創造力很重要。烏托邦就是發揮、挖掘、凝聚這種創造力的結果。
記者:你評價過上海、南京,評價過北京,你怎么評價珠三角地區的城市建設?
磯崎新:在2003年上海雙年展中,我是把珠江三角洲作為亞洲共同體或者作為亞洲文化圈的一部分來觀察的,當時主要是講,中國、越南、韓國都在漢字的文化圈內,有一個文化共同點,我覺得珠江三角洲屬于亞洲文化板塊的一個組成部分。
除了感受到這個地區的自由度以外,另外一點體會也是非常深刻的,我認為珠三角并不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地方,但是往往新生事物也最容易在這種混雜之地產生,因此珠三角也是一個最容易產生新文化,最可能有新生事物出現的地區。
記者:在你看來什么樣的建筑風貌是合適的?你對城市的發展有什么理想嗎?
磯崎新:可以這么說,我對城市的理解,不是從文明而是從文化角度來理解的,文明可以是發展和進化的,文化卻只能深化,這個差異是決定性的。我說過,實際上我對創造帶給世人舒適生活的城市空間已經絕望,對厭惡城市、說城市壞話、對城市行使破壞行為的人和自然法則抱有同情。在我看來,兩千年前的廢墟,跟現在雖然金碧輝煌、二十年后必將成為廢墟的建筑價值是相同的。但我還是希望有這樣的狀況,那就是一座城市要有真正的為文化為社會為藝術考慮的建筑師,要有他們發揮余地的地方。
廢墟理論是一種樂觀的認識
記者:在你的建筑生涯里,遇到障礙、困難怎么辦?當你的思想被拒絕的時候,是堅持還是妥協?
磯崎新:堅持有各種各樣的好處,妥協也有各種不同的意義和不同的說法。在我的建筑生涯里,在我做的很多項目里,是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困難,比如說我做的一個作品不符合甲方要求,甲方提出修改,這個時候我并不是完全按照甲方或委托方的要求來修改,而是退一步,提出一個新的設想,直到重新被認可。看起來好像我是在退后,沒有堅持,但是實際上我是在找出另外的方式,向前邁進。我不認為是妥協。
記者:你有一個觀點,你說:“未來的城市是一堆廢墟”,這個廢墟怎么理解?
磯崎新:我說的“廢墟”有幾個不同的理解,第一點就是對時間概念的理解。我們現在的時間概念是近代才出現的,事實上對時間,每個人會有不同的理解,比方說“瞬間”,在這個點,未來和過去都在同一個地方出現,過去的廢墟會留存到現在,就像將來也會變成廢墟一樣。我認為在某個時間點上,未來的廢墟和過去的廢墟是同時存在的,這個情況我們有時候會從一些電影中看到。
第二點,以前的東西漸漸成為廢墟,然后消失,接下來又在未來重新建成,因此可以說未來的城市是現在城市的廢墟狀態;而現在的城市發展到一定程度,在未來的城市也可能會變成事實上的廢墟。
第三,建設跟摧毀事實上是在同一時間共存的。
記者:廢墟的理論表示你對城市發展的悲觀意識嗎?
磯崎新:也許看到我說“未來的城市是一座廢墟”,大家會認為這是我對未來城市悲觀的看法。其實不然。相反,這樣的思考會促進城市的建設。對這個題目會有兩種方向的認識,一種是被認為是對城市悲觀的認識,反過來也是一種樂觀的認識,事實上對我而言是樂觀地在考慮這個問題。未來城市并不是到廢墟就結束了,其實一樣東西,從它獲得生命的時刻開始直到變成廢墟、生命消失,這種直線型的概念是歐洲的概念,不是東方的概念,東方的概念會認為事物消失以后還會再生。所以,說“未來的城市是一座廢墟”是東方的概念,不是西方的概念。它是消失,也是再生。
|
|
網友評論:
|
|
·尊重網上道德,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各項有關法律法規
·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導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責任
·新聞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參與本留言即表明您已經閱讀并接受上述條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