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頁
→ 平面設計頻道 → 理論文摘 → 行業評論 |
|
締造“影像深圳” |
|
我們如果想要用影像記錄這座城市,反映這座城市的本質特征,僅有技法是不夠的,僅有熱情與沖動也還不夠,必須是技法、熱情、理性與艱難的探索結合。
對一座城市的影像閱讀
最近,與深圳有關的讀圖活動頗引人注目。它們是:平遙國際攝影大展上展出的“人文深圳”圖片展、深圳市博物館舉辦的《輝煌55年》圖片展中的“深圳篇”、蛇口工業區舉辦的老照片征集活動、兩部電視記錄片《走遍中國·深圳》與《大愛無痕》、本地媒體發動的大型人物雕塑“深圳人的一天”原型采訪。這些活動所收集、展示的圖片、播放的影片和采訪文字,一面勾起了我們對于深圳往事的追憶,使那年那月的深圳在我們眼底又一次鮮明生動起來,一面又緊緊地牽動著我們的情緒,讓我們聽見了這個城市穩健而強烈的脈搏跳動。
這些影像幫助我們重溫著深圳的城市發展史。雖然按中國人傳統的歷史觀念與標準,深圳這個僅有二十五年發展史的城市一直被人們定格在當代這個層面上而沒有完全進入歷史的視野,但是,在當代城市發展步伐普遍加快的趨勢下,一個城市的二十年足以完成比它歷史上兩個世紀所發生的一切甚至更多。法國攝影藝術大師亨利·卡蒂埃-布列松認為攝影藝術表現的是“決定性的瞬間”,25年來,深圳為我們留下了無數個精彩的“決定性瞬間”。如果我們對深圳25年來保留下來的影像進行分析、讀解,我們會發現,深圳的形象體現的乃是整個中國當代城市的形象。
這些影像還向我們展現了這座城市的細節與氣味。城市不是無機的、物質的空間結構,它是一個社會有機體,有自己的色彩、個性、年齡和氣味,是一種靈性的存在。李歐梵先生為上海大街小巷里散發出來的無處不在的“前世”氣味著迷不已。深圳當然沒有上海那樣的細節與氣味,它的色彩大多是明亮的,它的居民來自五湖四海,無論是年齡上還是心態上都屬于年輕開放的一類。這些影像關注了深圳25年的市井生活和城市變遷,記錄了深圳普通市民的生存狀態和城市細節。它們散發出來的氣味與魅力,同樣能令深圳人著迷。
“朝前走,向后看”
在高速前進的歷史年輪中,我們在不知不覺中養成了關注現實、聚焦未來的思維方式和心理定勢,對于過往的生活,我們在很大程度上習慣于遺忘。但是,就如一個人需要憑借自己的歷史確認自己那樣,一座城市也需要憑借歷史確認自己。正是在這樣的生存狀態與文化需求中,我們發現了影像這樣一種新型文本。在這種文本面前,我們獲得了“朝前走,向后看”這種存在方式和閱讀方式,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建立了個人和城市的歷史,進而培養一種文化的或者歷史的認同感。
大型系列人物雕塑《深圳人的一天》曾經在全國引起過巨大反響。這組雕塑選擇了18個不同身份的深圳人為原型,塑造了九十年代的社會結構和當時的社會生活,具有城市實錄的風格。最近本地媒體組織的原型采訪活動,通過對雕塑原型人物生活的展示,強烈地暗示和深化了這個城市是由我們共同組成的城市、城市的歷史就是我們的生活史這樣一個主題,拉近了個體與城市之間的距離。
風景照片也是我們認識城市的文本之一。今年六月在關山月美術館展出的周力軍的《晨曦中的深圳》攝影展是能夠讓我們領略家園之美,激起家園情懷的一個影像活動。這個展覽中的每一幅作品都向我們展示了晨曦中的深圳鮮為人所知所賞的那份旖旎與震撼。當我們注視著這些圖片時,我們和作者一起“聽到了這座城市靈魂發出的聲音”。
讀圖時代的影像訴求
深圳的讀圖熱情的高漲首先確認了影像文化在當代都市文化中濃墨重彩登場這個事實。今天,我們已經習慣于通過影像記錄生活、傳播信息、渲泄感情、了解社會,習慣于通過影像建立個體與社會、世界的關系,以至于我們對周圍的世界的了解越來越依賴視覺的手段,我們的知識、經驗、判斷、行為模式更多地來自我們伸手可及的影像世界。
影像正以一種悄無聲息卻又無所不至的姿態滲透到當下生活的不同層次與角落,成為當代都市生活的一道不可缺失的風景。
影像文化建設還是我們書寫城市歷史的一種策略。影像即文本,影像即信息。影像中的歷史是層次豐富的歷史,是一種以主觀傳達客觀,以現象揭示本質,以靜止表現運動的歷史,它可以帶著閱讀者進入特定時代并直抵讀者靈魂深處,留給讀者鮮活的面孔和微溫的激情。今天提倡用影像來表現深圳,目的正在于通過影像恢復深圳人的歷史記憶,重構深圳形象。
“攝影之城”:如何成為可能?
到目前為止,把深圳建設成為“攝影之城”僅僅是一種民間的呼聲。但是,認真分析起來,建設“攝影之城”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我們不能僅僅因為深圳的照相機的普及率、從事攝影的專業人才數字、作品水準高下、在國內外獲獎多少這幾個指標就宣布建成“攝影之城”。事實上,深圳是否能夠擁有“攝影之城”這個名聲對我們來說并不很重要,我們追求的是與攝影有關的如下幾個因素:
首先,培育廣大市民對于影像的熱情,特別注重培養他們用影像記錄生活、展現時代的審美意識和文化追求。其次,培養影像文化領域內的大師級人物。任何一種藝術都離不開一定數量的高水平作品和大師級人物。深圳要建設“攝影之城”,如果沒有幾個像布列松、寇德卡這樣的攝影大家,那么“攝影之城”似乎名不副實。要培養這樣的大家,一定要有相應的藝術土壤與氣候,紐約有專門培養高級攝影專業人才的紐約攝影學院,每年培養的人才成百上千,而我們呢?第三,要實現攝影藝術與市場的結合。盡管攝影藝術可能帶動照相器材、沖印業的發展,但產業化還需要培育一個相當的影像消費市場。就國內的情況來,深圳的攝影類型、攝影水準雖然不比其他城市更為落后,但在攝影產業鏈的培育上也不比其他城市更為先進。第四,“攝影之城”的內涵還應該包括深圳個性、深圳風格、深圳流派。城市藝術的風格與城市本身的風格是直接同一的。我們如果想要用影像記錄這座城市,反映這座城市的本質特征,僅有技法是不夠的,僅有熱情與沖動也還不夠,必須是技法、熱情、理性與艱難的探索結合。
也許“攝影之城”包含的內容遠遠不止這些,但是,如果我們能夠在這幾個方面有所行動、有所探求、有所收獲,那么我們離“攝影之城”的目標也就不遠了。就算沒有“攝影之城”這個名號,我們也同樣能夠享受到影像文化帶給我們的種種愉悅與安慰。
|
|
網友評論:
|
|
·尊重網上道德,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各項有關法律法規
·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導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責任
·新聞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參與本留言即表明您已經閱讀并接受上述條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