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烏調(diào)查》以一個集裝箱的電子垃圾把復雜的社會現(xiàn)象呈現(xiàn)在大眾面前
藝術家們充分注意到時尚人物的影響力,并對此反諷
雖然“設計”兩字的涵義在日常語義指向中比較靠近技術層面,但人類歷史上的設計行為,無論是一個陶罐還是一件獸皮衣服,先是解決生存問題,然后再解決審美問題,從而成為推動社會前進的力量。
但今天我們處于一個設計無所不在的時代,在設計的壓迫之下,我們還剩下多少自我、理想和詩意呢?本屆雙年展的主題——超設計(HyperDesign)以藝術的名義思考這個命題。 焦距逐漸清晰
9月6日,上海雙年展正式開幕。盡管記者事先看過復制的唐代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斗拱的效果圖,但在上海美術館現(xiàn)場目睹那個龐大“部件”時,那種時空交換而引發(fā)的視覺沖擊力,還是讓人感到了震撼。“設計”兩字所強調(diào)的內(nèi)涵,被放大到了極致。記者甚至在想,如果這個斗拱永遠置放在這幢建于上世紀30年代的英國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筑旁,也不失為一個美好的歸宿。
今年這個高溫不退的初秋,談論雙年展是一種時髦,至少在藝術圈及它的邊緣。今年的雙年展值得談論的東西不少,因為策展人確定了一個容易引起關注和爭議的主題:“超設計”。在展品亮相之前的一段時間里,人們對它們充滿了期待,那是略含微笑但又不確定的表情。
可以這么說,上海雙年展一開始的主題比較模糊,第一屆是“開放的空間”,后來兩屆分別為“融合與拓展”和“海上·上海——一種特殊的現(xiàn)代性”,當時的策展人似乎刻意要以一種高傲的學術性來體現(xiàn)某種當代意識和前衛(wèi)藝術的貴族精神,但因為主題存在多義性和無限延展性,反而難以界定,在大眾層面獲得的呼應不大。相反,有些所謂的外圍展倒因為出乎想象的動靜,為雙年展贏得了公眾的關注度以及另類存在的理由。
情況從第四屆開始發(fā)生了變化,那一屆的主題是“都市營造”,是一個突然變得很“專門”的主題,有人懷疑有民間資本染指。這個時候上海的房地產(chǎn)市場開始升溫,“營造”雖然勉強與藝術牽手,但拋向資本的眼色更加嫵媚。有一種傳說,人們從策展人會議上看到了房產(chǎn)大鱷的身影,那么擔心資本對藝術的誘拐是必然的。第五屆的主題是“影像生存”,當代藝術以它的延展性獲得了公眾的支持,經(jīng)過篩選的展品在可讀性和想象力的表現(xiàn)上引來了掌聲,特別是引進了民間藝術——延川剪紙,似乎在一群西裝革履的城市貴族中突然闖進了一個鄉(xiāng)下親戚,讓人們感到意外的感動。而這次,策展人將焦點牢牢鎖定在“設計”兩字上,并冠以一個極具時尚意義的“超”字,吸引公眾眼球的意圖不言而喻。
據(jù)上海美術館副館長、雙年展策展人團隊總協(xié)調(diào)人張晴稱,已經(jīng)辦了整整十年的上海雙年展,始終以上海城市為母體,依托上海獨特的城市歷史和文化記憶,來思考當代都市文化建設中的諸種問題,充分調(diào)動中國文化資源和技術媒體發(fā)展的最新成果,以鮮活的視覺藝術方式在全球境遇和本土資源之間、嚴肅人文關懷和大眾時尚之間、都市視覺建構和城市內(nèi)涵發(fā)掘之間,建立起一座交往互動和展示的橋梁。
這個宗旨,或許是一開始就定下的調(diào)子,但是在經(jīng)過十年的激蕩和沉淀后才變得清澈起來。感性的藝術家比別人更善于摸著石子過河,而且不怕嗆水。
什么是“超設計”?
提起設計,似乎誰都會夸夸其談地表達自己的釋義。事實上,在當下的生活層面,恰恰最缺少創(chuàng)意頭腦和以設計取勝的產(chǎn)品。在西方文化負載于現(xiàn)代化的日用品進入中國人生活的每個角落時,在崇洋媚外的風氣中,中國人的設計思想受到了遏止。更嚴重的是,這種不講道理的價值判斷,深刻地影響了幾代人的審美能力。
正是看到并憂慮于真相,本屆雙年展的策展人將主題確定為“超設計”,希望在更廣泛的層面上引起關注和反思。
那么,什么是“超設計”呢?張晴向記者解釋:“超設計,不要單純地看作是超越過去的設計,也不是誰比誰的東西好。它對設計的反思與檢討應該包含三個層面:藝術設計、日常生活設計和社會設計。因為除了藝術,對政治、軍事、經(jīng)濟都存在著設計。但雙年展的焦點中,藝術成分更充分。我們對今天的設計界進行觀察,大家都不滿意,我們享用了工業(yè)文明以來的一切理念,但設計的產(chǎn)品卻離開人類的最初生活理想和精神狀態(tài)越來越遠。”
這個問題如何來認識呢?表面上看,我們已經(jīng)生活在設計無處不在的時代,社會、生活和藝術,無不與設計息息相關。但在消費主義盛行的今天,設計往往被與功能化和實用主義聯(lián)系在一起,為了降低成本、提升競爭力,為了更快地進入超市和家庭,甚至加快消費流程,設計的消費附加值放大了,而人文主義情懷被削弱了。產(chǎn)品與人、與環(huán)境、與自然開始嚴重對立。
“設計的現(xiàn)代性是一柄雙刃劍。”張晴說,“規(guī)定與程式使人無法再設計,個性被湮沒,感情被扭曲,這種工業(yè)化的產(chǎn)品與亞文化層面的諸多圖像、符號,讓我們享受了便捷和舒適,卻剝奪了我們與器物與環(huán)境之間的感情。”
上海的一位藝術家也認為:西方一直以來都認為藝術和設計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性。然而,隨著藝術家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不斷運用新的科技手段;設計師也在更多地通過其作品來進行理念的闡述,藝術和設計之間的區(qū)別正在愈加模糊。科技在催生新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的同時也變革了現(xiàn)存的藝術形式。它為藝術家逐漸除去了那些束縛其藝術表達的障礙,為其打開一個新的發(fā)揮想象空間。
上海雙年展,中國人說了算
本屆雙年展由三個主題組成:“設計與想象”、“日常生活實踐”與“未來構建歷史”。張晴說:“在我們告別了農(nóng)耕社會進入工業(yè)文明后,生活就被格式化了,而被設計的生活往往是反人性的。因此,本屆雙年展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對此進行反思。不過從征集的作品來看,沒有一件能涵蓋所有的定義。”
記者參加了好幾次策展人會議,據(jù)觀察,三個主題的釋義也是逐漸清晰的。
設計與想象——將向大家展示當代藝術大家是如何以全新的視野來重構設計對象,對設計進行“再設計”。
日常生活實踐——激發(fā)藝術與日常事物的交匯,在藝術家的日常實踐中構筑社會生活的美學思想。
未來構建歷史——將從未來視角回溯和反思作為未來之歷史的現(xiàn)在,將當代藝術的實驗觀念與社會歷史的烏托邦想象結合在一起,探討歷史與未來觀念的建構與演變過程。
由于展品所具有的國際性和探索性,與往屆雙年展一樣,“超設計”也肯定會有許多作品會讓公眾感到摸不著頭腦。對此,上海美術館執(zhí)行館長李磊表示:“我們真誠地希望公眾能看懂作品,從作品中獲得啟發(fā)和刺激,遨游于奇妙的想象空間,最好還能參與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但看不懂也是正常的,雙年展的探索性和當代性,決定了它與公眾有相當?shù)木嚯x,這是前衛(wèi)藝術在任何一個地方必定會遭遇的尷尬。可以這么說,雙年展就是讓大家批評的,我們歡迎挑刺,推動我們更快地走向成熟。但有一點,我們希望大家以寬容的心態(tài)來批評,不要將藝術探索看成是洪水猛獸。我們要保護雙年展這個民眾與藝術家交流的平臺,要珍惜批評的機會,走進藝術家的內(nèi)心。誰也不愿意失去批評的自由和良好氛圍。”
他特別談到有一屆雙年展舉辦期間,有些畫廊舉辦了一些出格的行為藝術展,并自說自話地冠以“雙年展外圍展”的稱號。“其實雙年展從來沒有外圍展。這種拉大旗作虎皮的做法,對上海雙年展是一種傷害。”
記者在那時也獲悉,有些不明就里的同志向有關方面訴說,認為上海雙年展如此“亂來”,是借藝術的名義搞“自由化”,是“向西方價值觀靠攏”,并提出“雙年展要不要辦下去?”但上海的有關領導明確表態(tài),上海雙年展不是上海美術館的一般藝術活動,而是上海的文化活動,是上海向世界展現(xiàn)開放的形象和文化立場的重要展事。
李磊著重說:“當然,在西方某些政治勢力企圖借助藝術的平臺推銷他們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tài)的現(xiàn)實面前,我們要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在歷屆雙年展中,策展人團隊一直是我們主導的,藝委會中也是中國人說了算。確定哪個主題,入選什么作品,其實也表明了我們的價值觀和文化態(tài)度。”
亞洲意識的三重唱
本屆上海雙年展與新加坡雙年展、韓國光州雙年展攜手聯(lián)動,將開幕時間集中在9月初的幾天之內(nèi),藝術家為之在三城之間奔波,但由此產(chǎn)生的社會效果卻是放大了好幾倍。張晴對記者說,以往這三個城市的雙年展都是各辦各的,但隨著亞洲的崛起,亞洲人要表達亞洲意識的自覺性開始增強。“你知道嗎,西方人書寫的英語版世界藝術史共有煌煌六十卷,但涉及亞洲的只有兩卷,分給中國的還能有多少呢?所以不少外國人認為,亞洲沒有藝術,中國只有巫術和醫(yī)學。亞洲在西方藝術體系中是一直是‘他者’,被極度蔑視。現(xiàn)在,應該給亞洲一個公平的評價了。”這個大胡子藝術家氣呼呼地說。
據(jù)悉在亞洲范圍,上海雙年展的歷史最長,現(xiàn)在已經(jīng)排名世界第五,亞洲第一。上海雙年展大大提升了上海的國際地位,成為上海的名片。
當然,只有更好地體現(xiàn)國際性,才能有效地表達亞洲意識。在征集作品時,上海雙年展策展人向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廣發(fā)英雄帖,選擇展出的一百多件作品涵蓋了25個國家和地區(qū),其中有多位地位顯赫的大師。
今年雙年展希望通過場館的安排擴大輻射力,主展場為上海美術館,還在人民公園、中信泰富、上海城市雕塑藝術中心等時尚地點設立分展場,在本刊記者的聯(lián)絡下,他們還將一件史金淞的作品《哈克龍》送到了文新聯(lián)合報業(yè)集團的大廳里。中信泰富展出的是英國利物浦雙年展的展品,而由上鋼十廠改建的雕塑藝術中心展示雙年展的學生展品。人民公園將與上海美術館打通,成為主展場的延伸。上海美術館教育部還充分利用網(wǎng)絡平臺,向公眾征文,每個觀眾都能以“我的超設計”為題撰寫文章,講述自己的觀展感受或?qū)υO計的看法。
“上海雙年展要體現(xiàn)中國的核心價值觀”,李磊在接受記者獨家采訪時特別強調(diào)這一點,“中國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今天又以開放的姿態(tài)與世界溝通,藝術大樹根深葉茂,但必須在大家的澆灌下結出更多的文明果實。上海雙年展將繼續(xù)推進中國當代藝術與視覺文化的健康發(fā)展。這是我們舉辦雙年展的背景和出發(fā)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