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對混濁美的追來是繪畫藝術的本質體現
繪畫與設計的區別不僅僅體現任“個性化”與“依附性”上,還體現在對形式美規律追求的差異性上!盎煦纭币辉~翻開詞典,釋意曰:“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團的景象!敝袊讼矚g含蓄,認為“含蓄”就是美。“混沌”本身就體現著一種不確定耐人尋味的因素,這和中國的古典哲學與宗教相關聯。中國古典繪畫所體現的“空”、“靈”、“氣韻”以及“墨分五色”用有限的筆墨表現無限的意境等美學思想,都是為了在尋找一種不確定的混沌美。雖然這些手法在設計中也偶爾能見到,但一般來說僅是借用繪畫的表現手法,以增強設計的藝術性而且。它不是設計最終追求的表現手段和美學思想,我們從杉浦康平等大師的作品中就可以體會出這一觀點。具體來說:杉浦康平為敦煌設計的系列從書,從表面上他是在追求中國畫“空”、“靈”、“氣韻”的境界,而更深刻的是他把敦煌中的圖形元素,運用現代設計的基本構造原理加以組合。這種“空”“靈”混沌美的境界只是作為設計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希望最終能真正反映出這會系列叢書的內涵。這充分表示出大師的獨具匠心和對繪畫與設計關系的把握上。在西洋繪畫方面,雖然流派眾多,追求的目標形式各異,但整體精神同樣是在追求“混沌美”。古典油畫盡管形態表現細致、逼真,但其意境追求的則是深奧悠遠,發現出不確定的“混沌美”。而現代派追求的則是標新立異的多變,這樣追求的是超現實荒誕的不確定,米羅追求的是童趣下海底世界般的夢幻,體現著不確定的“混沌美”,柏洛克則拎著顏料桶在畫布上同處滴灑不拘一格,他似乎是更接近在追求著“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團的景象”。
繪畫對“混沌美”的追求不僅僅體現在流派上,而且更體現在對材料肌理的選擇上。何種題材何種效果,需要何種肌理是繪畫追求混沌美的因素之一。繪畫,尤其是現代繪畫,在一幅作品中選擇綜合材料已到了隨心所欲的境地,多種材料的運用旨在加強畫面的混沌美效果,通過撲朔迷離不確定的材質肌理因素以達到變化多端的目的。
4.秩序美是平面設計的核心體現
設計不同于繪畫還體現在對秩序美的追求上,現代設計對實體的進一步把握是形式法則。形式是實體的具體化、豐富化、精確化。可以看出德漠克得特以原子結構來解釋宇宙實體的內在形式,畢達哥拉斯派則以數理描述宇宙實體的外在形式,他們從天空星辰的布局中悟出了點、線、面的幾何關系,從而把數推為宇宙的本體(“宇宙”這個詞在古希臘就包含著和諧、數量、秩序等意義),在設計方面數對設計的影響,遠的不說,僅從近代有關設計理論,對平面設計的貢獻就可以看出它的重要性。如瑞士設計家約翰·契肖德所發明的數字邏輯形體設計在書籍設計中的運用。再如設計家羅爾·羅塞利奧對哥特式圣經內頁邊緣數值比例的發現,即著名的九段劃分法,他求出了開本寬度尺寸的一個1/9作為內邊,兩個1/9作為外邊,開本寬度尺寸的一個1/9作為天頭,兩個1/9作為地腳的規律。而在1946年,方·德·格拉夫根據羅爾羅塞利奧的九段劃分法,求邊緣的比例圖,發現了用幾何計算的簡單方法取代九段劃分法,這種方法被稱為“蛇瓜式劃分法”。在現代設計史上對20世紀影響最大的代表人物是勒·科布歇,他運用建筑學的基本理論根據人體比例進行黃金分割,被稱為模數設計體系。模數最初對于建筑形式有著重要的貢獻,后來被運用到平面設計中。模數理論的基本原理就是對太陽神的肚臍、頭頂和伸直手臂的指尖進行分割,之后勒·科布歇將之變為44個長方形進行空間分割。模數體系的核心,就是試圖利用人們對級數變化心理反應所產生的秩序美進行設計。在勒·科布歇發明模數之后,歐洲各國設計師紛紛運用這一設計原理并將之進一步推進,最終形成了網格設計的理論體系。網格設計體系把幾例分析法和數在平面設計中的運用達到了空前的高度,其特征是重視比例感、秩序感、連續感、清晰感。總之,它是以理性的數理為基礎的形式法則在平面設計中的運用。從上述的例證來看,設計的美感體現在有秩序數理的韻律上,這點與繪畫有著本質的不同。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