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為什么?創意可以有怎樣的人文主義關懷?創意如何擁抱低消費人群?
12月是深圳的創意月。幾乎所有的關乎創意設計的展覽都在這個月集中呈現。
雙年展的B館原是廣東浮法玻璃廠,如今被改造成了展館。大跨度大空間的結構讓我們一窺早年中國工業積累時期的作業環境。站在這里,忽然對工人階級前輩們充滿了敬意。展館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貌,這讓創新在某種意義上有了繼承的基礎。城市舊空間、廠房的改造在中國已經有十幾年的歷史,北京的798就是一個很著名的案例。
當然空間的提供只是第一步。如何在空間里產生創意,最后成為產品?12月7日《從制造到設計——20世紀德國設計展》在何香凝美術館給出了德國創意設計與生產的樣本研究。這次展覽展示了影響深遠的包豪斯設計作品,也提供了烏爾姆設計學院與德國企業博朗公司如何在生活用品中融入設計,提高生活品質的現實案例。
第二天的OCT-LOFT創意節更著意于未來的可能性。這場主題為“設計實驗場”的展覽,邀請了來自荷蘭、德國、瑞士、英國的設計研究、教育機構參與進來,更加關注設計的應用和未來的方向。展出的設計實驗研究,像是一場關于未來生活的設想。在這個展覽中,材料、媒介、新媒體、城市視覺研究成為熱門的詞匯。
深圳設計的歷史已有二十年,是一座真正依靠文創產業發展的城市。在8日創意節開幕前的研討會上,一個小小的會場外竟然排了三百多人,顯示出這個城市的年輕設計師、市民對文創產業的關注和熱情。
從會場穿過一條長長的創意市集,就是創意節的主展館。
在現場最吸引我的是“桑迪故事線”的作品。2012年10月30日美國東部發生了歷史上最致命、最具破壞力的桑迪風暴,之后的三周后,很多人仍舊沒有水、電以及熱的食品。當桑迪風暴襲擊紐約時,雷切爾和邁克爾決定建立幫助中心,填補城市和聯邦服務的空白;雷切爾則拿起錄像機。故事在Vojo發布后,轟動很大。
美國公民MIT媒體實驗室的“移動之聲”只需要一部普通手機,就可以分享自己的故事,與社群發生聯系。這個項目針對洛杉磯被邊緣的人群,比如移民工人、低收入人群、有色人種等。
這兩個項目展示出來的人文主義關懷超越了創意本身,最讓人感動的是創意沒有忽略掉那些低消費人群——創意是讓生活更美好,而不是更“好看”。這也為我們的創意設計師們提出一個問題:設計,為什么?
平面設計
工業設計
CG插畫
UI交互
室內設計
建筑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