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由北京市建筑裝飾協會主辦的“2007北京市建筑裝飾文化創意產業年中英設計論壇”(以下簡稱“中英設計論壇”)在京舉行。論壇上,來自中英兩國的設計行業精英在傳統文化元素的利用、東西方文化的融合以及東西方設計師自身價值體現等三大問題上碰撞出了思想的火花。
文化元素運用如何掌控
與2006年“中英設計論壇”中國設計師集體缺席的尷尬不同,2007年“中英設計論壇”上,參與首都機場專機樓、航站樓設計的中方設計師代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馬怡西圍繞中國文化在現代設計中的運用做出的精彩論述引起了與會嘉賓的廣泛共鳴。
“國尚禮則國昌,身尚禮則身修,家尚禮則家大,心尚禮則心泰。”作為首都機場專機樓的設計師,馬怡西認為,首都機場專機樓就是一個國際交往的禮儀平臺,而中國被慣稱為“禮儀之邦”,因此專機樓的設計應當體現中國國禮文化。“針對若干來自不同國度、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情感表達方式的人們,設計出本民族、本土化的禮儀廳堂,描述禮儀空間的特殊性,能給來賓強化一方熱土的厚重文化背景,也能表達‘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好客之心。”在馬怡西看來,傳統工匠技藝的設計運用,本土化的文化符號,精心營造的友善、親和,使首都機場專機樓的設計有別于其他任何地方。“從室內設計來講,民族的、國家的資源也就是設計師的資源,應該好好地利用。”
英國室內設計協會設計師、協會主管卡林·沃栽佑則介紹了英國各個時期的藝術、文化對室內設計的影響,其中還特別談到了中國特色文化對英國設計師的影響,如龍的圖案、茶文化、陶瓷文化等。她認為,只要巧妙運用,即使是普通、大眾的文化元素,也能成就獨具匠心的設計。
文化融合尺度如何把握
盡管文化元素能讓設計作品錦上添花,但不同文化如何融合卻至關重要,尺度的把握是決定作品成敗的關鍵。榮獲澳大利亞移民部“社會杰出成就獎”的中國設計師李俊瑞以《豆汁+牛奶》為題,生動形象地表述了東西方文化的融合對室內設計的重要性。“豆汁是一種北京的小吃,樣子像牛奶,但味道和牛奶差別很大,這就好比東西方文化。在設計時,東方的文化提煉到什么程度能讓西方人讓接受,西方的文化提煉到什么程度能讓東方人接受,這是難題。”
在中國,不少設計師是“誰給錢就聽誰的”,在設計中被動迎合甲方。“有些房地產開發商周游列國,希望能把各種特色文化照搬過來,但并沒有考慮那些元素能不能因地制宜,設計師為了中標又不得不迎合,導致自主創作力受到局限。”中信集團室內裝修工程公司設計研究中心主任設計師金祎認為,過于商業化讓很多設計師難以發揮真實水平,最終是設計作品變成了文化的生硬拼湊品。
舒適美觀與環保如何權衡
“在英國,越來越多的設計師開始關注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設計師的設計是能夠影響未來的,當我們在設計項目時,在考慮舒適美觀的同時,還要考慮對環境的影響。”卡林·沃栽佑介紹到,在英國有很多運用可再生能源裝修的住宅項目,不少知名設計師都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貫穿到了自己的設計作品中。“全人類都應該為了保護環境在住宅和公共設施的舒適與美感上做出犧牲。”
比起外國設計師突出的環保意識,中國的大多數設計師似乎還沒有到這樣的層次。這除了與設計師整體水平的差異有關,更重要的是消費環境的影響。“目前中國消費者更多的還是追求舒適與美觀,但可循環利用的裝飾材料會讓工程造價更高,消費水平卻達不到這個層次,所以可再生、可回收的材料很難推廣。”金祎認為,并非中國設計師沒有環保意識,而是消費水平的限制,如果消費者愿意花更多錢為社會環境保護做貢獻,那么設計師也能去滿足這種要求。
業內人士認為,中國設計師更多需要靠出售自己的設計和材料提成生存,要走上自主設計并與國際高水準設計接軌,還需要相當長一段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