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臥具產品注重迎合時下環保健康的使用規則。
2006秋冬新品被子正式上市,名字古怪設計貼心
臥具走“搞怪”路線
中秋過后,晝夜溫差逐漸變大,深圳家居市場上的保暖床品銷售頓時熱鬧起來。據統計,10月份以來,被子的銷售額增長了近30%,于是,各床品品牌也抓住“秋老虎”的尾巴,紛紛將秋冬新被推上市場,擺出架勢要給年底的銷售戰贏一個“開門紅”。
今年,不少臥具產品開始走“搞怪”路線,頻繁閃現新奇古怪的新名詞,比如大豆=被子,吸管=枕頭。在這樣另類的基礎上,生產商還很注重迎合時下環保健康的使用規則,和人性化的實用設計理念。那么,究竟這些“新鮮事物”到底能不能“又睡又吃”呢?本期《家居時代》讓我們一起揭曉謎底。
你需要上一堂被子培訓課
現在,一個床品品牌光被子就有至少10個款式,加上最少5款不同材質的枕頭,就是15款。一般來說,商場的床品牌子不少于5個,就算它們的商品略有重合,你要想給家里置辦一套臥具,最省事也得和50個款式“博弈”,這難度系數都快趕上下國際象棋了。
商家的宣傳名號很多,比如從材質來說,常見的有蠶絲被、羊毛被,特殊一點的有牛奶被、大豆被、駝毛被;從設計的角度出發,有子母被、連芯被、組合被,它們再互相排列組合,估計連化學專家都迷糊了,更不要說普通消費者,肯定是暈頭轉向、眼花繚亂。
有人會說,“不就是張被子嗎?干嘛非得摻和些虛頭八腦的東西”。其實,商家的本意是好的,是想給消費者提供更多的選擇,更多的方便。所以,與其墻頭草似的在被子枕頭的“花花世界”里瞎轉悠,不如先把根穩住明確自己想要什么。
大體來說,顧客的需求一般分兩種,一種有懷舊情結,喜歡被子有厚重感,把身子包得嚴嚴實實才算保暖;一種圖省事,偏好輕盈蓬松,最好是像什么也沒蓋,身體上沒有負重,但被窩里卻是暖暖的。這樣一來,前者只要鎖定天然材質,例如棉花、蠶絲、駝毛;后者瞄準纖維類產品,比如超細旦纖維、牛奶纖維等,同類材質之間的質感差異就不大了。至于那些多功能的設計,基本就像是超市貨架上的商品,“蘿卜青菜各有所愛”。
套用夏奈爾曾經說過的一句話,“其他女裝設計師追求某種新潮,而我在創造某種風格”,購物也是一樣,要從尋找到運用,把握主動權,這樣便不會盲目地隨波逐流,而真正可以花錢買到稱心如意的好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