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試驗場”建筑時代結束
170多年前,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列強進入中國,這是段恥辱的歷史。但是,來到中國大陸上的不僅有野蠻也有文化,最典型之處就反映在了城市建設上。哈爾濱、天津、武漢、上海等地的租界所遺留下來的建筑群就是外國建筑設計師在中國建設的開端。170多年來,外國建筑師一直是中國大陸建筑界的主流,然而,在時代快速發(fā)展的今天,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建筑設計師登山國際舞臺,這一歷史行將結束。
中國大陸的經濟發(fā)展之迅速,城鎮(zhèn)化建設進程之快為海內外共睹。在中國大陸這片廣袤的土地上,無數(shù)的建筑地標崛地而起。中國建筑師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找到了更多的機會。據(jù)數(shù)據(jù)顯示,中國各地區(qū)的地標建筑平均以12.3%的速度增長,2012年,中國百城建筑新地標項目的平均高度為224米。百座高樓大廈80%都是由外國建筑師建造。中國本土建筑師慢慢的成為了中國地標建筑的主流。
在由文化部下屬中國建筑文化研究會,北京大學文化資源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的“中國當代十大建筑”評選活動中,兩匹黑馬建筑的出現(xiàn)引人關注。在多個網絡票選平臺的即時結果中,位于北京CBD區(qū)域的“中國尊”項目及駿豪·中央公園廣場項目均處于票選領先位置。
“這是一個標志性的事件!敝麑W者,北京大學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張頤武這樣認為。其主要原因則出自這兩棟尚未完工的建筑背景,均為中國設計師設計。吳晨、馬巖松,這兩位年輕的中國建筑設計師分別主持了“中國尊”、駿豪·中央公園廣場的外形設計,其設計理念中均有對中國傳統(tǒng)建筑文化的傳承和借鑒。“這是北京CBD區(qū)域內目前在建的兩棟最具標志性意義的建筑,而在過去,這樣的重要建筑多為國外建筑師操刀設計。”張頤武稱。
資料表明,兩棟建筑均位于北京核心地段,其中“中國尊”位于CBD核心地段,與國貿大廈等CBD建筑隔街向往,規(guī)劃建筑高度達528米,建成后將成為北京市最高的建筑。建筑設計理念中涵蓋了“尊”、“竹編”、“孔明燈”、“城門”等中國傳統(tǒng)元素,是一座源于中國文化、立足中國首都、體現(xiàn)北京未來的新建筑。
而駿豪·中央公園廣場則位于朝陽公園南門,其設計理念則直接沿用錢學森先生所首提的“城市山水”概念,設計師馬巖松在建造時也大量運用了借景的手法。將建筑外形設計為山形,與朝陽公園大面積湖水融為一體,形成“城市山水”的人文和自然景觀。
“在過去幾十年中,中國年輕設計師很難獲得這樣的設計機會!敝ㄖu論家王明賢稱。建國之后的五十年代,蘇式建筑一度風靡全國,五十年代的“十大標志性建筑”多為蘇式,由蘇聯(lián)專家主持設計,而后中國由于長期經濟低迷,在長達20年的時間內,幾乎沒有任何標志性建筑的建設。直到1979年,貝聿銘在北京設計的香山飯店,才標志著中國建筑打開了面向世界的大門。
此后的35年中,外來建筑設計師在中國設計了大量的地標性建筑,1980年代境外建筑師的主要代表建筑為北京中國國際貿易中心(日本日建設計);1990年代境外建筑師的主要代表建筑是上海浦東國際機場(法國巴黎基礎公司設計部);新世紀境外建筑師的主要代表建筑:上海環(huán)球金融大廈(美國KPF設計事務所、日本清水建筑株式會社)。諸如此類的外國建筑設計師建造的中國建筑還非常多,占中國地標性建筑的70%?梢哉f,中國建筑改革開放35年來成就了大量的美國、日本、法國建筑師。
但像貝聿銘先生設計香山飯店一樣,完美地結合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建筑理念的建筑在過去35年中卻很難見到,相反,中國建筑市場一度陷入求奇、求怪的思路中,尤其在本世紀前十年,幾乎淪為諸多國外超現(xiàn)實建筑設計的試驗之地,“鳥巢”、“水立方”、“大褲衩”等都是這一建筑文化思維的產物。
“但在經濟發(fā)展起來之后,全社會已開始對這種情況進行自發(fā)的反思。”張頤武這樣認為,包括過去幾年中,人們以取外號、網絡投票、微博討論等方式戲謔一些標志性建筑外形時,其實也包含有文化自信的成分。
“中國尊”、駿豪·中央公園廣場這樣的地標性建筑得以讓中國建筑師操刀設計,并融合諸多中國元素,本身便是標志性事件,而目前在“中國當代十大建筑”網絡票選中的領先地位,也可以看出這一標志性事件的社會基礎。“簡單來說,中國地標建筑的‘國際試驗場’時代已可宣告結束了!
平面設計
工業(yè)設計
CG插畫
UI交互
室內設計
建筑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