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口一窩蜂的車輛,永無盡頭的紅燈,近在咫尺卻被堵在“天涯之外”的目的地。這是人們對中國城市交通深切的觀感。不斷突破飽和度的汽車數量與有限城市空間早已演變成不可調和的矛盾,時至今日,無論是道路拓寬,還是限牌限行,都無法真正解決這一難題。
然而,當人們希望改變現狀,在10km以內選擇另一種更有效率的出行方式——自行車時,卻也遭遇著同樣的尷尬。在交通道路方面,自行車被機動車占道稀松平常,搶占路權下埋伏無數交通隱患;在城市配套設施方面,接駁、停放等服務也差強人意,綠色出行異常艱難。
前不久,北京“十三五”規劃編制起草過程中,市民就對綠色出行表現出了極大的關注度,遠超過了公共交通換乘難、汽車停車難的問題。市“十三五”規劃編制起草小組回應公眾建言,針對視頻普遍關心的“自行車道被占問題”問題實際探訪后決定,將對29個路段進行機非隔離示范工程建議,屆時將清退539個路側停車位,歸還給自行車使用。
日前,北京市發改委負責人公開表示,未來10年內讓自行車回歸城市,逐步引導市民用自行車代替小汽車出行,將大幅緩解當前交通壓力,同時對“自行車示范工程”試點啟動,大力推廣自行車出行系統建設,完善路網結構,改善自行車出行條件,提高自行車出行比例。
實際上,國內一直不斷有城市在大力推廣城市自行車出行,先后推出歸還自行車道的措施法規。早在2013年,長春市政府就已啟動了慢行交通規則,把步行、自行車等慢速出行方式作為城市交通主體,有效解決快慢交通沖突、慢行主體行路難登問題,引導居民采用“步行+公交”、“自行車+公交”的方式出行。今年3月,深圳也出臺專項措施,正式從完善軌道站點接駁設施入手,整合公交、出租車、自行車、步行等各類系統,形成“軌道+公交+慢行”的一體化公交體系,并稱未來深圳軌道交通的每個站點都將可以停靠和存放自行車,方便市民實現自行車與軌道交通的換乘。7月底,蘭州等城市也先后推行“歸還”自行車道,讓車輛各行其道的規定,同時,為市民開辟專用自行車道,加強管理占用車道的機動車輛,防止自行車道被違章占用。這個月,廣州也規劃24個慢行片區,力爭地鐵站周邊3公里可自行車接駁。
(深圳地鐵龍華線紅山站自行車免費存放正式運營)
自行車回歸城市,其實并不是中國的首創,很多國家都曾經歷從自行車出行,到大量升級汽車,又從高飽和機動車到自行車的合理、有效的出行回歸。
在德國,總人口超過80.5萬人次,擁有來自于世界第三大汽車工廠的大眾品牌汽車,或者是寶馬和戴姆勒等汽車巨頭,但擁有超過73萬輛自行車。德國自行車俱樂部(ADFC)所公布的數據和交通部的報告可以看出,14歲以下的德國人,有24%每日使用自行車,29%至少一個星期騎一次,16%每月至少一次。據德國《世界報》6月2日報道稱,汽車已不再成為地位的象征。目前,大城市居民對私家車的重視度不斷降低,反而更愿意騎自行車出行。柏林社會學家 Andreas Knie說,“我們正處于一個不可阻擋的發展時期”。這不局限于大城市或如Prenzlauer Berg的富人區,根據參議院(自治區政府)的數據表明,自行車占交通的40%。德國人與他們的汽車的關系“冷卻”需要近20年。現在普遍的街景則是街道都擠滿了汽車,幾乎每個人都可以擁有一輛。因此,汽車作為身份的象征,或者作為個人成就其價值就逐漸趨于零。
(德國漢堡騎自行車的人在地鐵里)
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有73萬常住居民,自行車擁有量卻高達60萬輛,全城約有40%的交通是由自行車承擔。荷蘭自行車的普及、流行及創造的自行車文化,反映了阿城人不尚虛榮、踏實務實的生活態度。荷蘭擁有總長3.5萬公里的自行車專用道路,占荷蘭全國道路總長度的30.6%,人均自行車道路長度居世界第一位。為了便于自行車的停放,荷蘭在最近十幾年來致力于建設自行車停車場。以阿姆斯特丹中心火車站交通樞紐為例,從1996年至2011年,15年間共建設了10個自行車停車場,新增了約1.8萬個停車位。在公園、市中心、學校、廣場、火車站等,到處都可以找到自行車停車場而且大部分免費,每輛自行車有固定車架,一車一架,方便上鎖而且整齊美觀。此外荷蘭還有很多室內停車場,如果需要長期外出,自行車可停放到市中心的公共室內停車場,這里有專人看管。
(阿姆斯特丹立體停車場)
在這些城市濃厚的自行車文化背后,我們也可以看到更合理進步的城市規劃和交通政策。
舊金山是世界上最適合步行觀光的著名城市之一,而且它同樣也是自行車愛好者的旅游天堂。比如,舊金山金門大橋的橋面設計為雙向各3條車道,同時兩邊各自留有行人和自行車道。原本這樣已經足夠,但前不久又針對喜歡拍照的步行游客經常闖入自行車道的問題,專門將其中兩條相鄰的車道獨立出來,用作專屬騎行者的雙向車道,從而更加合理、人性。
(金門大橋自行車道)
其實,地鐵等公共交通工具能否進自行車的背后,更多的還是反映不同的城市的領導者對待自行車及騎車民眾的不同思維和態度。
在哥本哈根,城市交通實行的是“自行車優先”的原則。不僅在市中心最熱鬧的地方設有只允許自行車通過的專用通道,而且所有自行車道旁每隔一英里還設立自行車停車站,供騎車人在給車胎打氣、掛車鏈和休息喝水,就連交通信號燈也優先放行自行車而不是汽車。在哥本哈根的郊區與市中心之間,還在世界上首創了“自行車高速公路”,騎車人在這條路上不會遇到紅燈,也不會有坑洼和障礙物。目前,該市騎自行車已經占到所有出行比例近50%。
(哥本哈根地鐵上的自行車專用車廂)
(英再生塑料成自行車道隔離物 交通事故驟減)
回看國外城市中,人們對于自行車的選擇,也非常注重符合城市的情境和適應性,超過90%的人們都會選用城市自行車出行。造型簡潔、精致,適合城市日常生活著裝,配色的使用也偏向于時尚和清爽的城市自行車,讓人們無論身著休閑運動參加戶外活動,還是優雅得體出席商務會議,或者裝扮精致而復古參加周末 Party,都可以輕松找到屬于自己城市車的類型。
(超過90%的人們都會選用城市自行車出行)
近日,中國城市自行車、騎行文化的推動者張向東接受媒體采訪時,分享了一組關于城市出行的對比數據,目前有44%的車主在6公里內選擇開車出行,2公里以內還占到12%,更不可思議的是,仍然有7%的車主選擇在1公開以內出行。實際上,10公里以內的交通半徑內最適宜的出行方式是自行車,他表示:“自行車的意義從上世紀的純粹代步工具,到新世紀已經轉變為一個具備了運動、代步、時尚等等綜合型元素在內的新產品。雖然不是新事物,但是已發生了新的需求。”為此,作為國內推廣自行車文化的先行者、新一代城市自行車的創造者——700Bike將會努力為城市用戶提供更有效率、更為舒適的新出行方式,推出更具品質和良好體驗的自行車產品和騎行服務,并從設計感、舒適性、適應性、易維護、安全性、互聯網六個維度來打造最適合于的城市自行車。
(7月19日 700Bike發布新一代城市自行車產品系列)
7 月19日,700Bike為滿足新出行體驗推出了其全系城市自行車產品系列,包括輕運動街車“后街”、男士優雅款“美術館”、女士漫騎款“百花”、便攜折疊車“銀河”。其中的“后街”售價2499元,結合了城市車的時尚簡潔和運動車的堅固靈巧,正是為熱衷運動與休閑的都市人群量身打造的輕運動街車。 700Bike帶來的新一代城市自行車品類,代表一種時尚、環保、健康、有效率的出行方式,也代表一種新的生活方式的誕生,也正在推動中國自行車文化的前進。
(700Bike新一代城市自行車——后街)
不難看出,騎自行車可以更快更為敏捷的移動于行人和駕車人士之間,成為城市出行最有效率的新出行方式之一。對于城市而言,它不僅能夠有效減少擁堵,提高交通流暢度,更對環保起到積極效應;對個人來說,它不僅是經濟便利的現代高效出行方式,健康的運動方式,也成為都市的新時尚。
(700Bike新一代城市自行車——美術館)
中國正在用出行方式的變革展開一次全新的城市換顏行動,自行車回潮帶來的不僅是城市交通的流暢與便利,更將推動城市環保和市民個體健康,營造出更具現代氣息的、更時尚、更個性的嶄新“自行車王國”。
平面設計
工業設計
CG插畫
UI交互
室內設計
建筑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