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傳統企業的文化轉型
臺灣花蓮七星潭社區的七星柴魚博物館,是一個成功轉型的創意生活產業企業。此館由原以制造地方特色食品為主業的“宗泰食品”設立,館址就建在原七星柴魚工廠廠址之上。在日本殖民統治臺灣時期(1895年至1945年),由于受日本人飲食文化影響,柴魚產業曾在當地興旺風靡一時,柴魚食品也曾大量出口銷售到日本。隨著日本殖民統治的結束,柴魚產業生意蕭條,逐漸走向沒落,柴魚工廠面臨倒閉。如何使已經日趨完善、精湛的制魚技藝延承保存下去?如何使當地民眾與花蓮的海洋性聯系延續下去?如何使花蓮在產業特色上保持島內獨有的特性?這些問題讓業者思考。他們將原來的柴魚工廠打造成集捕魚、制魚技術為核心的,以動態演示、現場實景勘察、靜態展示、專業解說員服務、趣味活動、商品販賣為衍生服務環節的多功能博物館。
整個建筑物保留了工廠原貌。在一樓的現場實景勘察展示區,將位于地下一層的原有烤魚工廠車間原樣保留,參觀游覽者可以對當年的制作實景一覽無余,如身臨其境。柴魚生產勞動過程被重塑為對柴魚工廠的小型體驗式旅游。二樓、三樓為人們提供臺灣東海岸漁業生態環境介紹、魚類品種及活動介紹、當年捕魚的技術、器具及零件介紹等。從三樓可直接進入由一個透明大玻璃窗圍著的柴魚干刨花制作現場,看技術工人如何制作日式拉面里常放的柴魚花。接著是柴魚產品選購區,小小的柴魚被做成豐富的各類衍生產品和食品,供參觀者選購。整個過程下來,觀者對花蓮的地域文化、柴魚文化有了“深度體驗”,原有的柴魚制作工廠變成一個可結合旅游觀光的多元復合經營產業,煥發出新的市場活力。
二、傳播美的生活理念
臺灣創意生活產業的興起與創立,是隨著臺灣地方經濟發展、文化生活打造活動應運而生,它與社區整體營造計劃有緊密聯系。產業目的旨在推廣地方經濟與人文的發展,利用世界一流的創意、領先時代的科技,整合、提升傳統產業,增加產業新附加值,使產業重新獲取活力,得以持續發展成為地方品牌,并整體提升社區生活品質與文化品位,服務民眾,將美的生活理念傳播給蕓蕓眾生。
“九份”是因九份茶坊而成名的茶藝悠閑之城。茶坊的前身是水池仙診所,經營者洪志勝買下診所,創立茶坊,從單一經營茶葉、茶具,發展到復合式經營,將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特點的經典元素之茶、陶、畫的商業經營與文化休閑自然融合,讓“九份”充滿藝術氣息,多年來已形成臺灣島內茶界的著名品牌。九份茶坊具有臺灣當地特色的飲茶文化與茶道。歐式庭院風格的“天空之城”悠閑、開放,讓品茶者在茶香縈繞之際與九份山水融為一體。“九份”大大小小的品茶店都經營得與眾不同,形成了一個有活力的“茶文化生態鏈”。這與經營者熱愛繪畫、崇尚自然的生活理念與藝術美感有極大關系。九份藝術館,則給茶客在品茶之時提供賞畫的藝術享受,陶工坊里人們更可親自燒制陶藝作品,來做直接的“藝術接觸”。由于聲名遠播,引得眾多文化藝術名人云集于此,活躍了整個“九份”的藝術氛圍。
啟示
臺灣創意生活產業的發展為相關業者帶來有益的產業啟示:當舊有產業因時代的前進而顯得不合時宜時,能否避免被簡單粗暴地破壞與拆除的命運?在對逝去的時光懷有一份敬意的情形下,能否在保留可持續使用的有形物質和無形概念的基礎上,增加舊有產業的新附加值,幫助其轉型為新型產業?臺灣創意生活產業的興起與發展,讓世人看到中國人對生活的一份睿智思考與創意情趣。
除了考量文化創意產業經濟的貢獻,我們也許更應關注其產業的文化特性。產業數據當然可以提供一定的經濟學分析以了解產業大致規模情況,但對于其特有的文化屬性、創意特色、企業成熟度,往往難以企及。為了避免車之兩輪失之偏頗,加強產業文化屬性的研究是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有效路徑。
此外,文化創意產業提供的是文化商品,但不應將其限制在某一領域,而應著眼于生活,自然而不生硬地傳播生活認識理念,將美的觀念商品化,讓其走入民間,讓更多的人更加便利地享受到這種時代進步所帶來的精神文化產品,讓人們能在身邊感受融入生活的文化創意,從而提高整個社會的美育水準和生活質量。(劉瑾)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