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列“歷史文化名城”,武漢的優秀歷史建筑卻在逐漸消失。昨日,政協武漢市十二屆一次會議首日,30余件提案聚焦“文化之城”建設,其中九三學社武漢市委員會遞交集體提案,呼吁加強歷史街區和工業遺產的保護,留住城市文化之根。
九三學社集體提案執筆人之一、江岸區政協副主席徐利龍說,歷史街區和工業遺產,記載并傳承著歷史和文化發展的脈絡。武漢是國務院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全市目前擁有國家、省、區級不可移動文物和優秀歷史建筑共計450棟(處)。
然而,在城市化的浪潮中,不少歷史建筑和遺跡遭遇“非正常死亡”。徐利龍說:“武漢的優秀歷史建筑正在逐漸消失,而2006年就出臺的地方保護規劃卻無力阻止。”
據統計,目前武漢市歷史街區共22片,其中歷史文化街區5個、歷史地段10個、歷史風貌區7個。而如今,列入保護規劃的7個歷史風貌區中,花樓街、京漢大道南片已被夷為平地,漢正街正在整體拆遷,青山紅房子也在大量拆除。
九三學社武漢市委會調研發現,目前,武漢市歷史建筑保護存在資金匱乏、騰遷缺乏政策支持、建筑違章搭建嚴重等問題。“歷史街區多處老城區,人口密度高,違章搭建由來已久,所以改造、復原、維護、騰退的難度很大。八七會址目前還有三戶人家住在樓頂,沒有騰退。”徐利龍說。
這份集體提案提出,政府應制定優惠政策,在土地、騰退、市政配套、稅費減免、給予特許經營權等方面,對歷史街區的保護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