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全國很多地方都出現了造型“雷人”、造價甚高的地標性建筑。前不久,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席文藝工作座談會時也談到,不要搞奇奇怪怪的建筑。《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的一項調查指出:56.5%的受訪者認為奇怪建筑帶來的最大問題,就是耗資巨大又招人反感。81.1%的受訪者直言,決策者和審批者應為奇怪建筑負責。
“秋褲樓”“大鐵環”,這類建筑長在城市臉蛋上,確實奇奇怪怪。有人說,這是官員大搞政績工程使然。這固然是其中一個原因。其實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城市建筑患上了創新饑渴癥。這種饑渴癥賴以生存的土壤則是城市的另外一個疾病造成的。
我們的城市在固守傳統中建設著,于是才出現了千城一面的現象。無論你到任何城市,除了景點不同之外,什么都是相同的。建筑的造型是相同的,路燈的造型是相同的,游園的設施是相同的。如果不是聽著不同的方言,不是看著不同的路標,大多數人都會忘了自己已經置身異地他鄉。
每一個城市都應該有特色,沒有特色就沒有了靈魂。到國外的城市轉轉,就是你不聽語言,即使你不看文字,你都會有一個感覺:與眾不同。巴黎的美,倫敦的秀,華盛頓的厚重,都會給我們留下不錯的印象。筆者不是一個崇洋媚外的人,就事論事來說,人家的城市建設、建筑設計確實值得我們學習。世界上有名氣的城市有這些奇奇怪怪的建筑嗎?他們帶給我們的是“驚奇”而不是“怪誕”。
中國正處于一個大建設的時代,尤其是城鄉一體布局的實施、城鎮化的推進,直接給我們改變城市千城一面、灰頭灰臉的尷尬帶來了機遇。如何改變城市形象?這依靠的絕不是奇奇怪怪,絕不是搞無厘頭,更不能是低檔次的模仿。可是,這種情況卻真實地發生在了身邊。從各地崛起的雷人建筑,到大學校園里的美國白宮,除了會醉生夢死地描繪建筑,除了會不加選擇地模仿山寨,我們是不是更該思考如何依據城市自然生態、民風民俗來設計城市、建設城市?
雷人建筑、山寨建筑的出現,實際上是我們患上了創新的饑渴癥。嘩眾取寵的設計救不了城市的千城一面和灰頭灰臉,只會東施效顰、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