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生活科學》網站2006年8月10日報道,世界上首個細胞形狀的建筑物即將在中國成都開工。該建筑在外形上模仿了細胞結構,內部結構也是受到分子生物學的啟發設計而成的。建成后,該建筑物將成為成都納米生物醫學技術和隔膜生物學研究所。
這一設計構思最早是由斯勞恩-庫爾帕爾提出的,后來由來自各界的工作人員共同豐滿完善。庫爾帕爾原來是麻省理工學院建筑學專業的學生,他的思想很大部分受到其導師的影響。在上學期間,導師經常與他們討論建筑學與生物結構的相似性,“自然創造了無數的奇跡,比如說數十億年間在分子選擇和進化淘汰的作用下形成了錯綜復雜、結構嚴密的分子和細胞結構。”
正是這樣的討論激發了庫爾帕爾對活體生物最小的結構單位的濃厚興趣。他說,“我上老師的課后,讓我感到結構生物學主要關注的問題仍然是建筑設計師工作中用到的幾何學,只不過是比例尺變小了而已。”庫爾帕爾和他的導師,以及另一名麻省理工學院的畢業生一起來到中國,為建立一家新的生物研究機構提供咨詢顧問。這次他們提出以細胞結構為構思來設計建筑物主要是受到了“優美緊湊的蛋白質結構以及它們簡單漂亮的外形”的啟發。
庫爾帕爾三人與一群中國建筑人員一起畫草圖、做模型,同時也不斷研究分子結構中與正在設計的空間的相似之處。庫爾帕爾說,“我們以蛋白質、細胞膜和一些細胞器官的圖象為主要考慮對象,同時也要參考玻璃系統和懸臂結構的照片和課本圖片。”
這座六層的建筑物將耗資1200萬美元,將在環繞建筑物的外表面上裝上類似于細胞膜蛋白質的正面對稱性凸窗。細胞膜往往在突出狀的小泡,外形就像小馬鈴薯。這座建筑物也要修建一個水晶形狀的講廳,講廳頂上是一水晶衍射狀的結構。生物學家們將X-射線射穿,可以觀測到分散狀的結構,這樣可以對蛋白質的形狀進行研究。菲利普-莎普教授在看了設計圖之后說,“我覺得這座建筑物非常有趣。我一直在想象在其中工作會是怎么樣的情形。”

圖1注:這張圖片顯示了白天該建筑物的外形結構。在外表面突出的泡狀物實際上是與內部實驗室直接相連的會議區。

圖2注:這張圖片顯示了建設物的內部正廳結構。具有特點的是廳頂的兩架橋梁分別代表X染色體和Y染色體,這一構思是由斯勞恩-庫爾帕爾和奧德瑞-勞伊根據細胞結構提出來的。這一建筑物將作為中國四川省成都納米生物醫學技術研究所。

圖3注:這座細胞形狀的建筑物內部將修建花園,花園的形狀也是受生物結構啟發設計而成的。具有特點的有以內涵體為構思設計的水池,左邊的水池模仿了線粒體的形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