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岳麓書院
尊重文化是復制建筑的前提
除了體量大、建筑材料難尋等技術難題,岳麓書院“落戶”美國一事引發(fā)的深層爭議在于:單純地復制建筑未必能營造出文化氛圍,綿延千年之久的“書院之魂”是否會在越洋過海的過程中流失?
一位名為“麓山紅”的網(wǎng)友在論壇留言:“岳麓書院蘊涵著深厚的文化意義,是長沙城的標志性建筑,也是古樸大氣的代名詞,‘復制’之后萬一被弄得花里胡哨怎么辦?”人們的思考并非杞人之憂。單純模仿的建筑,與一度流行于國內(nèi)的縮微仿建的外國人文景觀相似,精于形式、流于表面,畫虎不成反類貓之例數(shù)不勝數(shù);不少建筑一味地“仿古”“復古”“微縮”,無視民族歷史遺產(chǎn)的真實價值和傳統(tǒng)文化及現(xiàn)代文明,甚至采取媚俗手段,置基本的史實于不顧,離奇怪誕,導致一些仿造建筑不倫不類,也給“真品”的形象帶來了負面影響。“岳麓書院是僅次于摩洛哥古城非斯的克魯因大學的世界第二古老的大學,它的文化意義遠勝于建筑特色,它的氛圍無從克隆。”建筑學家劉叔華認為。還有人擔憂,亞特蘭大這個“亞洲村”是一個商業(yè)旅游文化區(qū),商業(yè)味兒濃于文化味兒,很容易讓書院染上世俗意味,最終淪為擺設。
不過,也有部分專家、學者對美國此次主動拋繡球的舉動持積極態(tài)度。原湖南商學院文學院院長、日本佐賀大學教授陳書良說,在岳麓書院大成門兩側(cè)有這樣一副引人回味的楹聯(lián):“道若江河隨地可成洙泗,圣如日月普天皆有春秋。”“‘洙泗’指洙泗書院,是孔子講學的地方,也就是說,天下之大,哪里都可以成為弘揚文化的地方。既然如此,要在美國仿建一座岳麓書院,有何不可?”
“目前還只是初步意向,對方?jīng)]有遞交具體的方案。一旦對方遞交了,我們將組織專家進行慎重評估。”岳麓書院院長朱漢民的謹慎態(tài)度代表了岳麓書院針對此事的冷靜。真正的岳麓書院只有一個,其集天道、地脈、人緣、文氣于一體的文化底蘊與樹人無數(shù)的教學傳統(tǒng)比建筑本身更加厚重。通過復制的方式“走出去”,首先就該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尊重岳麓書院及其文化。即使復制過去的只是一座建筑,畢竟也蘊涵著傳播文化的意義。況且,岳麓書院之于美國,絕對不同于肯德基、麥當勞之于中國。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