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計效果圖
中國館立足現代包容世界
它底部架空,四角懸挑,像開放的大門,又如張開的臂膀,笑迎四方來客
“是‘中國的’還不夠,還必須是‘現代的’!”何鏡堂介紹,中國館設計中很注重與城市的融合,設計有四個大平臺,提供現代人需要的城市活動空間。一是館前廣場,二是9米高的國家館架空平臺,三是13米高的地方館“屋頂花園”平臺,四是60.8米高的國家館樓頂平臺。“四大平臺體現出的開放性和公共性,正是現代建筑設計的重要理念。”
“作為一個永久性而非臨時性的建筑,要具備‘公民性’,讓人們感受到城市、建筑帶給人的關懷。”世博會中國館副總設計師、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張利很認同這一做法。他說,將來人們走近這個建筑,不僅能感受到它的科技含量,還能從細節上感受到這種人文關懷。
“中國館上下斜角45度,懸挑出去達30多米。這也只有用現代技術才能夠表現出來!”何鏡堂說,側面斜角本身能避日光直射,防曬節能;樓頂裝有雨水自動收集系統,將雨水回收利用;屋頂有兩個足球場那么大,在屋頂安裝了太陽能光伏板,其產生的電能與城市電網并網,充裕時向外輸送;還有冰儲冷系統,晚上城市電量充裕時制冰,冰融化的冷氣供白天代替部分空調使用;還有真空垃圾收集、氣體輸送系統……
“‘東方之冠’要向世界展現這樣的中國。”何鏡堂說:這是一個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泱泱大國;并且有開放包容的姿態———它底部架空,四角懸挑,像開放的大門,又如張開的臂膀,笑迎四方來客!
華美冠蓋年底完美呈現
中國館施工時調整為正南正北,氣勢更加恢宏
從去年4月20日動工以來,目前已建了一年,今年年底前完工。為迎接明年五一世博會開幕,布展工作必須提前完成。“目前時間緊迫,都是在按倒計時推進,設計、建設和布展是交叉進行的,完工一部分就交付一部分。”上海世博會中國館項目部總經理姚建平說。
為了完成這個歷史責任,廣州、北京、上海三地的建筑專家精誠團結,50多人組成的設計團隊日夜奮戰。雖然設計總方案早就定了,但配合施工建設,設計團隊一刻沒停下。何鏡堂院士成了“空中飛人”,去年一年光乘飛機往返于穗滬兩地就達58次之多。
“目前調整較大的有兩項。”姚建平說,一是中國館的方向作了調整。原先由于地塊限制,中國館和世博軸有個傾角,施工時調整為正南正北,氣勢更加恢宏。二是建筑面積增加了。為了保證博覽會之用,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都有不能少于600平方米的布展面積,加上配套面積,地區館面積增加了。
到今年12月31日前,氣勢恢宏的‘東方之冠’一定能完成交付使用!”姚建平充滿了信心。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