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計桃花源
面對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文化身份的喪失以及人與土地精神聯系的斷裂,俞孔堅說,當代景觀設計學必須肩負重建“天地—人—神”和諧的使命,在這個城市化、全球化、工業化的時代里設計新的“桃花源”。
在中國城市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農業迅速退出社會經濟的主導地位,同樣農耕技術及農耕文明中孕育的關于生存和土地監護的、日常的、鄉土景觀藝術也隨之衰落。這些都使中國的大地景觀面臨嚴峻的危機:生態完整性的破壞,文化歸屬感的喪失,歷史遺產的消失。農業時代的桃花源將不可避免地走向衰敗。
基于新形勢,俞孔堅告訴記者,我們必須建立新的人地關系,這意味著我們不能受懷舊的心理驅使,追回那過往的“桃花源”。想回到過去的想法太天真了。我們不能把自己的專業定位在“美化”上,這也是虛假的,是古典造園方式的延伸。
俞孔堅說,要尋找“新鄉土”這種真實的人地關系。“新鄉土”是為普通民眾服務的,而不是為市長服務的,“新鄉土”是從自己的土地上長出來的,而不是從美國或者是歐洲那里搬過來的。來源于此時此地,服務于當代中國——這就是“新鄉土”。
景觀設計學的起源,即“生存的藝術”,一種土地設計和監護,并與治國之道相結合的藝術。俞孔堅痛心地說:遺憾的是,我們的上層文化并沒有珍惜這種源于生存藝術的、充滿意味的、真實的桃花源,因為它是一種與苦難、勞動和生存相聯系的下層文化,是與下等平民相聯系的文化。
“長期以來,東西方學者們串通一氣,向世人編織一個彌天大謊,使人們誤認為中國造園藝術——虛假的桃花源藝術——就是中國景觀設計的國粹,繼而代表中國。人們挖掉了農家祖墳的最后一棵風水樹,搬進城市廣場;截流了流向千年村落的最后一股清泉,用于灌溉城市大街上的奇花異草,在營造一個當代虛假的“桃花源”的同時,卻糟踏了中國大地上真實的“桃花源”。
俞孔堅說,也正是這種腐朽、虛假的園林藝術,與同樣腐朽的、來自古羅馬廢墟的城市藝術相雜交,充塞著、裝點著當代中國的城市。為此,我們需要景觀設計的回歸。
平面設計
工業設計
CG插畫
UI交互
室內設計
建筑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