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銳的“華·美術館”、熱鬧的創意市集、在國際上頗有影響力的“平面設計在中國”展……深圳以創意設計為城市特質,聚集了一群懷揣夢想的年輕人。他們在此駐扎,在此奮斗。
采訪完在建中的“華·美術館”,回望深圳設計的發展過程,記者的腦海里出現了一個有著六大節點的時空地圖,這張地圖勾勒出了深圳設計的能量曲線。
紙杯變成了設計作品
(1)深南大道臨街建筑
懷舊的深圳更顯豐富
一個城市的文化特征最繞不過的就是建筑,深圳主干道——深南大道可謂集聚了最富特點的文化建筑。
白鸝是華僑城洲際大酒店的總工程師,這個有著西班牙風情的酒店是她建筑生涯中頗為滿意的一件作品。1982年的老墻,西班牙的大海盜船,讓整個酒店更富有設計感。兩旁是“華·美術館”的新銳的蜂巢形建筑,和堪稱經典的何香凝美術館建筑。“這三個文化建筑正好是在深南大道僑城段的一條文化軸線上。而深南大道兩旁已經形成了富有深圳特點的文化建筑。”白鸝說。
“深圳是個很適合年輕設計師學習和成長的地方,只要有想法,就可能在這里實現。”白鸝常翻閱建筑學報,上面會介紹一些很新的建筑,也經常能看到深圳的建筑。
從東往西看,在深南大道兩旁的建筑并不是孤立的,它們連接著深圳的歷史和現在。富有時代特征的深圳火車站,高聳入云的地標地王大廈,階梯狀變化的發展銀行大廈,有文化群落之稱的深圳中心區,底座酷似帆船結構的報業大廈,散發著傳統文化韻味的民俗文化村,以及包容了五大洲文化具象的世界之窗。一路走一路欣賞風景,這也難怪有這樣的說法:“來深圳必游深南大道。”
建筑是從城市的地基里長出來的,烙印著歷史,承接在現在和未來。老建筑得到留存,包裹著城市的歷史與文化進行改造和更新。舊倉庫改造成的“華·美術館”即是如此。“都市實踐”建筑事務所這些年承擔了不少對老建筑進行改造的設計任務。建筑設計師孟巖認為,對老建筑進行改造,而不是簡單的拆除,這是一個城市成熟的標志,人懷舊的時候是變老了,城市懷舊的時候是成熟了,會去關注過去建筑的意義。深南大道旁的深圳電子大廈、地王大廈都代表了深圳改革開放的特定歷史,都很有價值。
在孟巖看來,城市發展到這個階段,已不是簡單的量,而是質的變化,文化的建筑越來越多,大芬村美術館、華僑城當代藝術中心、深圳現代藝術館等,都體現了城市的要求在提高。“全新的城市不一定是最好的,有新有舊才是豐富的城市。當深圳開始懷舊的時候,這個城市變深了。”孟巖說。
平面設計
工業設計
CG插畫
UI交互
室內設計
建筑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