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的問題的問題之一
注:《美術觀察》編輯部給我來函,讓我寫一篇“目前設計界出現的盲目創新的現象以及如何樹立科學的設計創新觀等問題”的評論文章,但我一直遲遲下不了筆,不是因為對這個話題沒有感覺,而是感慨太多,要把這個問題說透,可能必須涉及另一個更廣泛的問題,這就是中國人整體審美素養的缺失問題,而要談中國人審美素養問題,又不得不涉及另一個更為本質的問題,就是中國的審美教育的問題。但教育問題還不是最根子上的問題,如果再要把問題的問題鏈接下去,那就要涉及到政治和歷史那種復雜而敏感問題了。后面的問題反倒可以不談,點到為止,大家既可意會。僅就前面的三層問題已經是夠復雜的了。因為篇幅要求和筆者個人的局限性,也只能淺談。故發到博客里望大家來議。
找北,大概是設計師一輩子要面對的問題,也是設計工作的核心內容。 找北有兩個層面,既“放”和“收”,前者要做瘋子,后者要當法官。
瘋子找北是要海闊天空,胡思亂想,大海撈針,尋覓閃光; 法官找北是要細審案卷,明察秋毫,法規度量,準確決斷。
瘋子需天份、悟性、敏感、想象力、超常思維、叛逆精神;
法官需學識、理性、冷靜、綜合力、藝術造詣、邏輯判斷。
真TM不是人干的活!
楞是要把兩個極端硬生生地扯到一起,折磨同一個腦袋! 所以,能做好創新設計者非人也,非人者何物也?——神也! 何以成神也——非千年之修煉則不達也!
好了,之乎者也去TM的!言歸正傳。
結論:能不能找到“北”的關鍵問題是在“修煉”二字。
千年修成神仙,那是神話,中國有設計師之說也就二十來年,創新之提法也只是近幾年才熱鬧起來,中國要出神仙恐怕還欠時宸和火候。然而,時下卻不乏立志成仙修神者,可喜可賀!但修煉者畢竟還未成仙,故創新找不著北在所難免,這是修煉過程中很正常的現象,若和西方近兩百年的創新發展史相比,我們仍是蹣跚學步的孩童期。
在中國,創新找不著北并非僅僅因年輕,我曾經在一篇文章中說過,中國設計師學設計要比西方人難得多,難在哪里,原因諸多。
首先我們沒有這種文化的沿襲和傳承,社會對創新文化的接受和認同在意識和觀念上沒有足夠的心理默契,而創新產品的社會效應和價值認同值等諸方面問題直接影響著設計師們的生存基礎,在這個有著悠久歷史的知識不值錢意識根深蒂固的國度里,設計師們為著一己愛好和理想而苦苦地維持著生計,也許正是一種苦行僧式的修煉,他們更多的時間恐怕是找飯而不是在找北吧。
二是全民審美素質的問題,我們不得不承認,中國人可能是世界上最缺乏審美教育的人群之一,自我們降臨這個世界,睜開稚嫩的雙眼始,我們不曾看到美的身影,以至于我們原本美的細胞嚴重退化甚至滅絕。在這種環境中成長起來能夠成為設計師本來就很不容易,更何況要面對那些見丑不丑,甚至以丑為美的廣大客戶和受眾。
二十年前,我和學生們開玩笑發明了一個代名詞——“落地電扇”。 八十年代中期,國內家電工業迅猛升起,曾經在內地風靡過一陣沿海地區生產的多功能電扇,即除了吹風主體功能之外,有照明、電子時鐘、鬧鐘、溫度計、收音機、甚至還有節日彩燈、語音提示和問候…,無奇不有,霎時間,覺得中國人特別有“創意”。這種集多種功能簡單羅列撮合于一身的“落地電扇”們,大多都有個美其名曰的稱謂——創新產品。每每看到這類“創新產品”我就會起雞皮疙瘩。當然,“落地電扇”們共同的特點還包括質量差、工藝糙、造型傻、色彩怯。
因此,那些蹩腳、滑稽的所謂創新產品以及想創新而找不著北的蹩腳設計作品以及設計者也通通可稱為“落地電扇”。
如果說“落地電扇”是中國鄉鎮企業的創新思維和審美素質的代表,那么,那么國內大型企業,甚至一些合資企業的產品實在也好不到哪兒去。 國內有一家著名的大品牌合資大企業,前些年大搞所謂的藝術電視機,希望已此來挽救日趨沒落的電視機市場,于是乎,一批扭扭捏捏,矯揉造作、丑態百媚的“藝術電視機”出現在各大商場和專賣店,據說買得還不錯,于是乎,其他廠家也相競模仿。 住在小區里,時常會聽到樓下國產小貨車倒車時那刺耳的女聲“請注意!~倒車!請注意!~倒車!…,”怎么聽都讓人別扭。這種“自主創新”的直白寫實的噪音,如同公共廁所不用通用性別符號而用男女生殖器的照片一樣,非要讓人明白到傻白傻白。 類似這樣丑陋滑稽的“落地電扇”式的創意、創新現象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無處不在,舉不勝舉,然而,面對這些丑陋又會有幾個人會感覺到不適呢?
“落地電扇”現象說到底是一個審美問題,對于設計師的審美素質和綜合能力的提高固然是一個重要方面,但問題的問題是有設計、生產“落地電扇”的,更有欣賞、消費“落地電扇”的巨大市場。 因此,我不能茍同“蹩腳的設計要靠市場來淘汰”那種簡單的說法,很多優秀的設計師被蹩腳的設計師打敗的例子還少嗎?你找到了北又能怎么樣?那些根本不思找北的廣告人、設計師不斷地制造著視聽垃圾不是活得還更滋潤嗎?中國這個市場具有提升審美素養的功能嗎? 每每出國回來最大的感受是視覺美感度的差異,這種落差相信每一個對美丑敏感的人都會有大致相同的認同,除了未經人為破壞的自然風光之外,凡是涉及到需要規劃、設計的人為景觀,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無論是建筑還是商業文化的表現,這種差異明顯地就顯現出來了。請不要跟我說文化不同,風格不同,我要強調的是審美意義的普遍性,比如形態、色彩以及人文意義上的和諧性,因此。我們不得不去思考造成這種差異的根源在哪里,它折射出來的是一種什么樣的人文精神,這種人文精神與歷史、文化、社會乃至教育的關系。為什么同樣是中華文化淵源的日本,這種差異卻幾乎不存在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