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開展五天的大聲展在周末吸引了大量觀眾,爭議的聲音也越來越大。有游客抱怨展品難找,而藝術設計界業內人士則評價展品難以轉化為產品。對此,策展人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大聲展作為新銳設計展,展廳布置和展品選擇必然會引起傳統觀展游客的不適應。
在商場找不到展品?
本屆大聲展展廳四散在商場各處:商場入口有特別項目區“一磚一瓦建亞洲”,此外三層樓道處有“感應樹”、“樹屋”等產品設計;車庫B4層是主展廳,擺放了大部分展品;室外還擺放了一些曾在廣州、上海引起轟動的展品。
據記者了解,周末很多人都是專程前往商場觀展。但很多游客由于沒有找到位于地下和室外的展廳,錯過了不少展品。對此,負責布展的策展人梁井宇解釋,商場布展的確可能給觀眾帶來不便,但另一方面逛商場的游客則可以無意間看到不同于商品的設計,這就達到了大聲展的目的。主辦方也已采用導覽圖、臨時招牌等手段盡可能地引導觀眾。總策展人歐寧則表示,新的布展方式無疑會令觀眾感到不適應,所以觀眾更需要進門就領取一張導覽圖。
“樂高亞洲”無建筑學意義?
大聲展也受到了業內的質疑。一些建筑師表示,用樂高玩具搭建的作品“一磚一瓦建亞洲”由于受到原材料的局限,根本沒有建筑學上的根基,意義并不大。
負責建筑部分的策展人梁井宇認為,單純從建筑角度看這些樂高玩具模型當然有所局限,因為作品本身更多是三維圖形。總策展人歐寧則認為,各專業邊界模糊正是大聲展的目的所在。他舉例說:“我們有建筑師參與聲音作品,作品《穿墻束》看似是裝置,但背后卻有建筑學背景。”他說,這點正好體現了大聲展打破專業界限的特點。
先鋒設計難以轉換為產品?
第三種質疑圍繞中國設計師的設計理念展開。英方策展人Emily Campbell評價,中國設計師在藝術和設計上的概念有點模糊,很多設計師單單傳遞了自己想要表達的信息,但還沒有想到設計品如何轉化為產品,不過她也表示,這和中國缺少設計產業支持有關。
歐寧承認,中國目前的產業設計是“一窮二白”,他們在挑選參展人員的時候就“找不到成熟的設計作品”,惟一一個成熟的產品是石川和伊萊克斯電器公司合作的《樹屋》。正因為如此,大聲展的展品更多是實驗性質的東西。他表示,西方的社會分工和產品設計已經很成熟了,但在中國設計界分工還不明顯,所以這個領域“不沉悶,更加有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