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許多設計公司紛紛扎根寫字樓時,賈偉和他的“洛可可”卻“隱居”在了得天獨厚的西海南岸,與后海的燈紅酒綠不同,這里承載的是皇城文化與自然之氣的水乳交融。在賈偉看來,文化是設計的根,設計師要通過人文環境解讀文化,更要在商業環境中找到一種內心的回歸。正如眼前的這一泓碧水,他要讓設計像水一樣看似平靜,實則蘊含巨大的力量。在這塊風水寶地,賈偉駕馭著中國最具影響力的設計公司,也追尋著他的設計夢想……
兩種激勵 同種人生

從一個懷揣畫家夢的少年到著名設計師,至今,有兩個人、兩個片段讓賈偉記憶猶新。
18歲那年,賈偉拿著一封推薦信從寧夏來到了中央工藝美院,投奔中國工業設計第一人——柳冠中。剛踏進校門,一位老人便吸引了他的目光,雖然已是銀發蒼蒼,談吐間卻有著一股灑脫、廣博的氣場,幾個學生不時向他請教,這一幕仿佛讓賈偉看到了自己的理想,堅定了學習工業設計的決心,更令他驚喜的是,這位老人便是他要找的柳冠中先生,“雖然《易經》里說人有價值的生命只有二十幾年,在我看來,人的生命與理想密不可分,有了理想生命就會無限延長”。
另一幕發生在上考前班的課堂上,老師讓賈偉到黑板上畫6個不同樣式的手電筒,經過一番苦思冥想,賈偉最終只畫出了他唯一見過的老式鐵皮手電筒,老師當時的一句貶損讓賈偉至今回憶起來仍然不能平靜,雖然殘酷,卻激起了一個正處于叛逆期的年輕人的斗志。賈偉開始奔波于北京大大小小的商場,每看到一款不同的手電筒,他便用畫筆仔細記錄下來,一周下來就掌握了幾十種手電筒的畫法,幸運的是,“手電筒”命中了當年的考題。
洛可可 從一個辦公位起家
在商業家庭中長大的賈偉,從小就深受不同商業形態潛移默化的影響,他的商業天賦在大學期間便得以顯露。有一段時間,他同時兼職四份工作,由于時間緊任務重,他開始嘗試把做不完的工總包給其他同學,漸漸形成了氣候,這個階段被他稱為第一次創業。而第二次創業發生在就職聯想的四年時間,從普通設計師到設計主管,盡管深愛這份工作,但迫于個人發展的局限,他選擇了離開。
嚴格意義上說,洛可可開啟了賈偉真正的創業之路,“2004年公司創立伊始,沒有人手,沒有辦公場所,我只好租了一個辦公位,偶爾出去跑跑項目,此后每增加一個人手我就多租一個辦公位,第一年公司就發展到了14個人。”僅用了兩年時間,洛可可就成為唯一包攬三項設計大獎(紅點獎、IF獎、IDEA獎)的中國設計公司,并先后在深圳、成都、倫敦等城市成立了分公司,吸引了眾多國際一線品牌客戶。6年后,洛可可已經逐漸發展為集工業設計、品牌設計、設計研究、設計師經紀等服務為一體的國際化整合創意公司。創意是水,是賈偉提出的新概念,“創意產業本身不應該是產業,創意應該像水一樣更自由,更無形,去滋潤其他產業”。
賈偉

銀川人,2004年在北京創辦洛可可設計公司,兼設計總監。作為IDF國際設計聯合會大中華區分會常務理事,世界設計大會唯一特邀工業設計師,香港設計周唯一國內特邀嘉賓,其設計包括對中國文化、設計趨勢、商業價值三者的完美融合,所設計的產品曾多次榮獲國際紅點、IF、IDEA產品設計大獎。
設計師不是藝術家
在百度里搜索“賈偉”,對他的第一句介紹便是“兼具商業頭腦和設計才華的商業設計師第一人”,賈偉說這是媒體給他的評價,在他看來也還算貼切,相比于企業家,他更喜歡商業設計師這個定位。“我不喜歡別人稱我為企業家,我更希望在企業家范疇里我是一個設計師,而在設計師層面上我是一個設計管理者。”現在,幾乎所有的工作時間賈偉都花在了公司的管理上,到了夜深人靜后再潛心做自己的設計,這種看似矛盾的切換,不僅需要付出更多的辛苦,也要耗費更大的精力,而賈偉卻認為找到了一條最適合自己的路,陶醉其中,揮灑自如。
作為別人眼中的成功設計師,賈偉對于“成功”有自己的理解。“設計師不是藝術家,藝術家表達的是內心世界,可以悲傷,可以憤怒,也可以偏激,而設計師有責任維護社會的美好和正義,給人更溫暖的感覺,所以設計師只能表達愛和幸福。”賈偉說,“一個成功的設計師是要把設計價值完美轉化為商業價值,使設計價值與商業價值實現最大程度的共贏。”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