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根博士談金融危機與中國工業設計

在2009年的經濟形式下,我想我們的心情都是沉重的。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數字顯示,09年無法就業的大學生將達到150萬。前幾天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的官員又發表觀點稱中國的經濟將在2011年復蘇,如果中國的經濟在2011年復蘇,那么意味著在09年150萬無法就業的基礎上再增加兩年的失業率,這些數字就跟我們在座的各位同學有著直接的關系。面對這樣的危機與壓力,今天我想跟在座的各位同學談談工業設計與設計創業、就業的問題。
工業設計發展的認識誤區
回顧設計在中國的發展狀況,讓我們看到一個現象,那就是在沒有受金融危機影響之前,好象我們設計專業的學生也都很難就業。尤其以平面設計更為糟糕,四年的本科與職業培訓機構幾個月培訓出來的人員好象沒有什么太大的區別。大家都說是做設計的,在街邊的打印店里你都可以經常看到那個店老板名片上印著個非常光榮的職務,那就是設計總監。那到底什么叫設計總監,可能要這樣來理解,那就是負責設計監督的叫設計總監。因為他每天要在店里看著他店里的員工有沒有偷懶,有沒有好好干活。
由于設計是門軟科學,沒有硬性的評價指標,因此就出現了職業培訓教育的大力發展。只要是電腦培訓學校都會開設平面設計培訓這個方面,你四年學的軟件他們幾個月出來的也會,可能用的比你還熟練,好象也看不出什么區別。但是幸運的是平面設計專業馬路邊的就業量都非常大,但是工業設計卻沒有馬路邊的就業量。工業設計的就業人群一般都在寫字樓或者工業園區里,那么從這個就業的工作地點就體現出了工業設計的重要地位。但請注意,我在此并不是說平面設計的不重要,從目前國內的發展情況看,平面設計發展的要比產品設計的成熟。并且很多企業認識到了產品包裝與平面視覺的重要性,但就是沒有意識到工業設計這個層面上來。因此我們經常聽到很多國內的學者經常發表文章說設計有多么多么重要,特別是講到工業設計的時候,看到與聽到的都是很牛,很宏觀的觀點。我們學者也明白自己的實力還不具備很好的話語權,于是就說英國首相怎么怎么說,楊振寧怎么怎么說,最后實在行不通了就把我們的溫總理也拉出來。
我曾經說到過工業設計在中國的一句名言是有問題的,那句話就是說,在工業設計上投入一塊錢就能產生1500倍的回報。前幾天我在看國內工業設計動態的時候,發現國內北京一家設計公司的總監發表了長篇大論談工業設計,在前面還是同樣的這個觀點,我看了非常汗顏。難道這個就是我們中國工業設計公司對于工業設計的理解嗎?可能是他們數學學得不好,因為他們是搞藝術的,所以比較有個性。 現在我們來仔細思考,在中國,甚至是全世界的產業中,已經很難有品牌與產業的盡利潤可以達到兩倍或者三倍。在中國的制造業中,如果一個產業的盡利潤能達到15%-20%的時候,這個產業已經是屬于高利潤行業了。那么這個投一塊錢能產生1500倍的數字是怎么計算出來的?我就保守一點說,投入一塊錢產生15倍的效益都是不可能的。那為什么工業設計的人士要這樣說呢?因為工業設計在中國還沒有標準,江湖太亂,因此各路人馬自說自話。但這些現象的背后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希望告訴大家工業設計有多么多么重要。
工業設計重要嗎?非常重要,而且是絕對的重要,但是工業設計教育在中國卻存在著畸形發育的狀況,因此越培養越糟糕。舉個例子來闡述中國的設計是怎么被社會大眾認識的呢?不是通過正常渠道,為社會創造了財富價值或者說為企業創造了價值被認可,而是通過非正常渠道,那就是設計專業的學生無法就業而被社會認識了,原來有個專業叫設計。我們來看看歐美,設計被認同剛好走的路線與我們相反,他們通過設計為企業產品增加了附加價值,提升了產品在全球的競爭力而被重視。再看看我們國內的狀況,現在工業設計已經非常被關注,這個關注不是因為創造了多少價值,而是因為社會上站著一大批無法就業的工業設計畢業生,這個問題當然要引起社會重視與關注。
多數同學學習了這么多年之后,你對于工業設計的理解到底是什么?什么叫工業設計?我們有哪位同學愿意回答的?在回答之前我有個小小的要求,那就是你不要背工業設計的定義給我聽,而是說說你的思想中對于工業設計的理解到底是什么?有同學回答:工業設計就是通過設計改變生活。好!現在我們來看從全球范圍思考,設計這兩個字所包括的范圍非常廣。你可以理解所有一切的創新活動都是設計行為,在英國、在美國、在歐洲提設計的時候這個設計并不是單指工業設計,更不是指外觀造型設計,這個設計包含研發設計、結構設計、外觀設計、包裝設計、廣告設計等等,這些構成的總和稱設計。
如果我們用金字塔來理解的時候,那就是一層是研發設計、二層是結構設計、三層是外觀設計、四層是包裝設計、五層是廣告設計。這個金字塔告訴我們什么?那就是外觀設計是要以技術為基礎的造型設計。這個就是當前的中國工業設計模式,我們停留在三層外觀造型設計上。而真正意義上的工業設計應該是側重于研發設計階段,因為研發就包括產品規劃、分析、創新、結構的概念設計這些基本內容,而這些就是真正工業設計所需要做的內容。但是這樣的人才不是我們目前的教育模式可以培養出來的,因為我們的工業設計教育模式存在著先天性的問題。
對于大陸工業設計做出貢獻的兩位人是誰?那就是無錫輕工也就是現在的江南大學的張福昌教授,以及清華大學的柳冠中教授。他們在20世紀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引進了工業設計,成為了我國工業設計的奠基人,他們功不可末。但那個時候是什么狀況呢?如果對歷史了解的話,我們就會知道那個時候是剛剛才改革開放的時期。在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1979年,黨中央、國務院批準廣東、福建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并決定在深圳、珠海、廈門、汕頭試辦經濟特區。也就是說在這個時候我們的思想才從封建社會的那種保守思想,逐步開放轉化到現代社會意識中。由于改革開放的歷史性因素,那時候我們的低勞工成本與極大的內需與外需存在。同時由于改革開放的時間比較短,中國企業在發展時間和能力積累上都要落后于西方和日本的企業。因此拿來主義就一統中國制造業的江湖,那個時候在廣東就有一句非常經典的話:“遠看像洋貨,近看是廣貨”。 一時間,廣東產品就在全國各大城市擁有3 0 %-5 0 %的市場占有率!那么在這之前國內的消費市場是什么情況呢?那時候是計劃經濟時代,以國有企業與計劃經濟為主導,其中以上海為老大地位。而此時珠江三角洲風光地取代了赫赫有名的大上海,成為全國輕工產品的供貨基地,廣東省的國民生產總值也隨之躍居全國第一。一夜之間,幾乎所有的廣貨都成了名牌。飲料、食品、服裝、鞋帽、玩具等產品迅速占領了全國市場,在經歷了多年傻、大、黑、粗一貫制的消費者們中間,引發了一場“久旱逢甘雨”似的購買浪潮。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