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5.12地震一周年的日子。文化藝術界用自己的方式,或舉辦應急建筑設計展,或舉辦慈善晚會,不僅傳遞著對災區人民的關愛,更表達了災區重建的信心和希望。
可以與親人擁抱的隔離病房、用紙管做成的教室、可以拉伸的屋子……昨天,16件快捷、安全、可行和更人性化的應急建筑,在中國美術館內展出。為紀念5.12地震一周年,中國美術館策劃組織了《渡:國際應急建筑設計展》,邀請來自中國、秘魯、智利、法國、芬蘭、挪威、墨西哥、瑞士、日本、美國等國家的16支優秀建筑設計團隊參展。
 可以移動的房子
 流行病隔離病房
焦點 災區建筑復制到現場
現場展出的16件作品分別針對各種災難,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件來自5.12地震災區的應急建筑復制品。
那是一間以紙管為主體的教室。大地震發生后,日本建筑師坂茂與松原弘典和西南交通大學合作,共同為成都華林小學搭建了這種過渡校舍。坂茂先生介紹,這種建筑材料很容易找到,非專業人員也可以搭建,在成都的615平方米教室就是由學生們用一個月搭起的,至今仍在使用。而且建筑各部分的銜接不用膠水,是用螺絲擰起來的,方便拆卸。
有觀眾注意到,房屋上面有很多 圓洞,坂茂先生說,圓洞有兩個作用:一是安全考慮,搭建房屋時,可以從屋里鉆出去;另外,在洞上蓋上透明材料,白天可以照明。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