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似書山的火炬塔將成為深圳的又一個標志性雕塑。深圳特區報記者 許業周 攝
書山火炬以獨特的創意成為大運開幕式的一大亮點,今后將永久保留在濱海休閑帶,與“闖”、“拓荒牛”一起成為深圳三大標志性雕塑。昨日,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呂銳鋒率市規劃國土委、市建筑工務署、城管、設計等部門和單位的負責人到火炬塔現場,研究火炬塔廣場的設計方案、建設等問題。
據介紹,深圳大運會的成功舉辦引起世界矚目,為紀念這一體育盛會,傳承大運精神,深圳將圍繞大運會火炬塔建設永久性的紀念公園廣場,初步方案有關單位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不久將在媒體以及官方網站上公布,廣泛征求社會和廣大市民的意見,集納廣大市民的智慧,建成又一個非常有象征意義的深圳標志性建筑。
深圳大運會火炬塔位于深圳灣畔,高26米,外觀上就像是一座書山,由一本本書壘起來。在每本“書”上,都刻有一屆大運會舉辦的時間和地點,比如:“1977索菲亞”、“1985神戶”……一直到最頂端的“2011深圳”,非常有歷史感。每一本“書”都代表一屆大運會,整個火炬塔就是已經走過半個世紀的26屆大運會的永久記憶。本屆大運會閉幕之后,這個外觀像一座書山的火炬塔將會作為永久建筑保留,成為繼“闖”、“拓荒牛”之后深圳第三個標志性的城市雕塑景觀。為達到這一功能,火炬塔在選材等方面非常講究,確保了大運火炬塔能夠長久地守望和守護著這座青春之城的成長。
據市建筑工務署有關負責人介紹,由于火炬塔紀念廣場是事關深圳的又一標志性建筑,是深圳人自己的廣場,因此需要充分吸納和發揮所有深圳人的聰明和智慧,讓全社會來參與這一項目的設計、建設等工作,充分發揮群眾參與的積極性。這個廣場除具有火炬塔這一元素外,還與深圳灣體育場、新落成的濱海休閑帶等融為一體,更為重要的是要體現深圳成功舉辦大運會的重要成果,體現大運精神,傳承大運精神和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