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谷川逸子看來,即便這些年來設計了眾多大型項目,但最令她得到成就感的還是入行初期設計的那些小型住宅項目。“當年請我設計住宅的年輕人,如今都已經成為了社長或是大公司的高管,但他們始終沒有離開我設計的小房子,并一直對我的設計感到滿意。”

作為日本著名女性建筑家,長谷川逸子1979 年建立長谷川逸子·建筑計畫工房(株式會社)并擔任負責人。曾獲得日本建筑學會大獎、日本文化設計大獎、日本藝術院大獎、公共建筑大獎等多個獎項;出任日本早稻田大學、東京工業大學、九州大學等院校的客座講師,并擔任美國哈佛大學的客座教授;是英國建筑家協會、美國建筑家協會(AIA)名譽會員。

此次長谷川逸子來到上海,以女性建筑師的角度探討建筑與景觀的關系。
自己的家,對開發商說“No”! “住宅是所有建筑的源點。”這是長谷川逸子在演講中多次提到的一句話,對此她在之后的采訪中為我們作出了解釋。
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日本在經濟和文化上都有著疾速的發展,大量的人口開始涌向城市,房地產商也因此建造大批集合式住宅。這些住宅千樓一面,沒有個性也缺乏人文關懷,它們最大程度地滿足開發商的要求,但絕不是居住者的。
不得不承認,這也正是中國目前城市居民的居住現狀。日本設計師原研哉就曾精辟地指出:“中國人目前買房并不完全是在構建一個家,而更多的是在置業。”
這樣的問題在日本70年代末得到了改善,隨著國民素質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開發商逐利建造的集合式住宅說“No”。人們不再滿足于生活在火柴盒一般的公寓中,而是將擁有自己獨立的家作為目標。長谷川逸子正是在那個時期成立了自己的事務所。
“在我的職業生涯中,我始終堅信普通人的住宅才是建筑的源點。”長谷川逸子告訴我們,“普通人由于經濟不寬裕,在建房時建材和基地都不可能是最好的,但對于房子的功能的要求卻又是最多的。建筑師在設計的過程中要一直找平衡,在預算、功能、材質等各個方面,非常考驗功力。”
而這種重視即便在經濟衰退時期也并未改變,長谷川逸子表示:“現在東京市中心的高層住宅大都是中國人或其他外國人在購買,日本的年輕人則更愿意去近郊請人設計建造自己理想的家。”正是民眾對住宅的重視,使得日本像安藤忠雄、妹島和世、藤本壯介等大批建筑師都以住宅設計為成名作享譽國際。
長谷川逸子認為很多大牌建筑師所執著的公共建筑,其實在成本投入上非常厲害,很多設計理念的實現都是通過大筆的資金投入來完成的,而普通人的住宅則恰好相反。“通過花錢來實現設計理念并不是建筑師的主要工作。”長谷川逸子堅定地說道。
先去圖書館,再走街串巷 長谷川逸子認為好的建筑師在設計之前一定要充分了解基地及所在城市的文化與自然特色。在這一點上她也一直堅持親力親為:“在剛到一個城市的時候,我通常會先去圖書館,像是中國和法國的很多圖書館我都去過多次。像我在上海圖書館就了解到了這個城市的歷史、地理、人文以及生活習慣。”
走出圖書館,長谷川逸子便會開始花大把的時間游走于城市的街道中。在談到上海的街道時,這位溫文爾雅的建筑師一下子活躍起來,“我最喜歡上海法租界那里的梧桐樹,走在林蔭路上,兩旁的樹枝猶如牽手觀音一般,不管是夏天的還是冬天的,看起來都異常美麗。”建筑師也將她對梧桐樹的喜愛表現在她的設計之中,在她為華鑫置業的設計中,梧桐樹就被大量運用于公共空間的綠化中。
而對于上海的里弄,長谷川逸子也非常感興趣,她告訴我們“里弄”在日文里寫作“路地”,在東京市區就有不少“路地”。“路地是東京時尚與藝術的發祥地,各種年輕設計師和藝術家都匯集于此。上海的里弄現在也開始往這個方向發展,相信今后會在文化創意方面越來越重要。”
好業主比好建筑師更重要 “目前的中國,相對于培養優秀建筑師,培養一批有專業性和成熟觀念的業主更為重要。”這話說于兩年前的世博會前夕,而講話人正是世博會外國館中最受歡迎的英國館設計者托馬斯·海瑟維克。不過遺憾的是,在之后的兩年中,這位雄心勃勃、才華橫溢的建筑師并未能在中國大陸接到任何案子。
盡管建筑業在中國的發展超過了目前任何一個國家,但是不少開發商甚至很多城市的政府仍然缺少足夠的認識,華而不實的所謂“地標建筑”依然隨處可見。針對這個問題,長谷川逸子表示這是一個發展中的必經過程。
“所謂地標建筑其實多數是業主或者政府的權力、統治力的象征,而在這些建筑中,普通市民究竟能夠獲得何種益處?在這些項目中,建筑師不考慮當地的文化與需求,也沒有很好的實現商業和公共的目的,而是任意的發揮他們的創造性,甚至可以說僅僅是滿足自我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