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國家電影局(NFB)是加拿大官方組織,成立于1939年5月,由國家電影局長連同九位信托局官員組成的委員會管理電影發展事宜。當時正值二次大戰期間,加拿大政府在隔壁媒體強國——美國的刺激之下,希望能為自己的祖國打造自己的形象,并且透過國際間的交流,讓世界更了解加拿大這個國家的文化、人民以及其他種種面貌。這可以從第一任國家電影局長John Grierson上任時,自述其夢想的言詞中得到印證。他說:“國家電影局是加拿大的眼,其存在是為了制作、表現大眾關切的電影,那些看起來使我們不同的電影,透過電影的流通,讓世界來了解加拿大和它的全部。”“加拿大的動畫電影是形成世界動畫電影發展史的內容里最不可忽略的部分,因為它幾乎就是內容的全部。”
NFB有一套極為完善的制作管理體系。管理層由1個局長、1個加拿大電視電影執行主席(executive director of Telefilm Canada)和6位常任理事組成。由于加拿大是雙語國家,所以NFB分為英語、法語兩個系統,各自擁有獨立的預算與制作體系。英語系統總部設在蒙特利爾,下設動畫片部、紀錄片與劇情片部、女性電影部(注:這是世界上第一個由女性自制并且拍攝女性題材的電影機構)和多媒體互動節目四個部門。每個部門又分為東方區和西方區兩大分支,在世界各地設有分部。其中,動畫片、兒童片和多媒體互動節目3個部門相對于紀錄片部來說關系更為緊密,因此這3個部門的辦公機構被安排在一起,其動畫部門以制作15秒至15分鐘的短片為主要發展方向。
投資換來無上榮譽
截止到1996年,加拿大國家電影局已經獲得了3000多個國際獎項和10座奧斯卡獎!
由于有固定的國家資金和寬松的創作環境,所以自加拿大國家電影局建立之日起,就成為世界電影人向往的圣地。加拿大國家電影局的紀錄片和動畫片一直獨領風騷,在金錢至上的商業經濟體系中保持著難得的藝術品位。截止到1996年,加拿大國家電影局已經獲得了3000多個國際獎項和10座奧斯卡獎(其中1989年獲得的最高成就獎,就是為了表彰加拿大國家電影局50年來在電影藝術及技術上的不斷開拓而頒發的)。
對于那些充滿創意而為技術發愁的創作者,NFB會提供技術支持。一方面,安排他們參加專業訓練課程,并親身實習動畫制作過程;另一方面會組成一個技術支援小組,協助他們完成創作。這種建立于1996年4月的專案簡稱PAFPS(Program to Assist Films in the Private Sector),多半以另類、實驗性強的創作為主要對象。因此在NFB,創作者不會因為技術上的欠缺而難以表達自己的想法。
加拿大國家電影局1993年的預算是9000萬加幣(約合4.5億人民幣),而它在全球的收益卻只有1000萬加幣。1年虧損8000萬看似驚人,但是對于一個國家的文化宣傳來說,這種投資是非常值得的。
迥異間自見包容
曾幾何時,加拿大國家電影局成為加拿大乃至全世界動畫工作者向往的天堂。不同民族,不同膚色,不同宗教與藝術追求的動畫師們在這里相遇了。于是,一個根本無法劃分、定義藝術風格的創作群體反而成為了世界動畫發展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流派之一。要問這個流派的風格是什么,答案很簡單——那就是沒有統一的風格。
拉開NFB動畫長廊的帷幕,撲面而來的是風格迥異、五彩繽紛、實驗色彩濃厚的各式藝術作品,唯一看不見的只有兩個字——金錢。這與現今所謂的主流動畫給我們留下的印象截然相反!
綜觀加拿大國家電影局的動畫片,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其創辦的宗旨。印度人,美國人,荷蘭人,俄羅斯人,丹麥人,日本人,法國人,甚至愛斯基摩人都得到了平等發展的創作機會。因此,其動畫片的一大主要特征就在于題材多來源于各國民間傳說和少數民族的神話故事。例如印度導演Ishu Patel極具佛教色彩的《景深深》(Perspectrum,1975)《來世》(Afterlife,1978)和《天堂》(Paradise,1984),荷蘭導演Co Hoedeman根據愛斯基摩傳說改編的動畫系列片《貓頭鷹與旅鼠》(The Owl and the Lemming:An Eskimo Legend,1971)《貓頭鷹與大烏鴉》(The Owl and the Raven: An Eskimo Legend,1973)。別具一格的民族音樂、異國服裝,與西方人截然不同的思維方式,獨特的視聽感受與作品主題,不經意間反而成了加拿大國家電影局的招牌菜。
NFB的管理者并沒有狹隘地只堅持“弘揚加拿大民族文化”的指導思想,而是本著包容一切的態度允許各種文化、宗教背景的藝術家發揮自己的特長,講述自己的故事。我想,這才是一種做大事的姿態。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它才能成為萬眾矚目的動畫圣地。這一點非常值得中國動畫管理者和創作者借鑒。
加拿大國家電影局歷年所獲奧斯卡獎:
1941 《丘吉爾的島》(Churchill’s Island,導演 Stuart Legg,紀錄片)
1952 《鄰居》(vt Voisins, Norman McLaren導演,動畫短片,8分鐘10秒)當時Norman正在印度,當收到獲獎通知時,他很客氣地說:“謝謝,但誰是奧斯卡?”
1978 《我要發現一條新路》(I‘ll Find a Way,導演 Beverly Shafer ,短紀錄片)
《沙丘城堡》(Le Châhmteau de Sable,導演 Co Hoedeman,動畫短片)
1979 《特別快遞》(Special Delivery,導演John Weldon和 Eunice Macaulay,動畫短片)
1980 《每一個孩子》(Every Child,導演 Eugene Fedorenko,動畫短片)
1983 《如果你愛這個星球》(If You Love This Planet,導演 Terre Nash,短紀錄片)
1984 《Flamenco at 5=15》(導演 Cynthia Scott,短紀錄片)
1989 最高成就獎
1995 《鮑伯的生日》(Bob’s Birthday, 導演Alison Snowden 和David Fine,動畫短片)
平面設計
工業設計
CG插畫
UI交互
室內設計
建筑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