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 討
Seminar
“可見的烏托邦”
OCT-LOFT區域創意文化研討會
時間:2007年11月9日14:00
地點:OCT當代藝術中心主展廳
主持:史建
擬邀嘉賓:原研哉、深澤直人、格力•艾米、約翰•丹頓、杰伯•貝萊斯福特、圣地亞哥•帕拉蒙、陳劍、劉曉都、孟巖、王永剛、歐陽應霽、劉珩、王昀、王序、韓家英等
Visible Utopia
Time: 14:00, Nov. 9, 2007
Venue: The main exhibition hall of OCT Contemporary Art Terminal
Chair Person: Shi Jian
Guests: Kenya Hara, Naoto Fukasawa, Garry Emery, John Denton, Jeb Beresford, Santiago Parramon, Chen Jian, Liu Xiaodu, Meng Yan, Craig Au Yeung Ying Chai, Doreen, Heng Liu, Wang Yun, Wang Xu, Han Jia Ying
研討議題:
設計之上——當代設計跨領域趨勢
原型•21——Re Do命題展深化作品點評
紐約、東京、魯爾工業區——世界工業遺產再生模式探討
為創造的改造——深圳制造業工業遺產的歷史意義與價值
可見的烏托邦——OCT LOFT再生模式研討
討論語境
1.過去27年,深圳由一個邊陲漁村迅速突變為一個擁有千萬人口的超大城市,而它的中期目標(《深圳2030年城市發展策略》),是“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全球先鋒城市”(其內涵為“改革開放與制度創新的先行者;自主創新和產業轉型的排頭兵;深港交流和區域合作的推動者;中國參與全球競爭的領跑者”)。
毫無疑問,深圳的超速城市化模式已經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的獨異樣本,或者是研究理想城市(規劃)與問題城市(現實)的絕佳案例。
2.華僑城(Oversea Chinese Town),在深圳這座高速運轉的城市里是一處人文高地——早年按照居住區模式規劃的道路系統迂回曲折,在樹林和人文中穿行,織成了城市中的“世外桃源“;聞名全國的主題公園和旅游主題地產的開發運營模式,又使它具有觀光城市的異域情調和開放性格,更具創想精神。
3.深圳華僑城東部工業區,是上世紀80年代早期華僑城(OCT)的第一批建筑,也是深圳經濟特區最早的工業建筑之一,記錄了深圳成長的歷史,尤其是工業建筑由盛及衰、由工業化到后工業化的劇烈演化歷史,對于表達這個具有特殊歷程的城市的狀態、性格與歷史具有典型意義。可以說工業區有著世界上最為獨異的工業建筑的劇變樣本,它的無歷史性、平庸性和所處華僑城區域的飛地性,都是難得的空間再生的資源。
4.華僑城地產在OCT-LOFT南區再生中采用了“隨機性”模式,其“工業痕跡”(有意保留部分原有的建筑格局,同時在室內外環境鋪裝上保留和散布一些零件和細節,直白而不矯情地提示其歷史的痕跡)、“置換與填充”(拒絕一次性設計和開發的模式,用時間積淀出社區空間的厚度和底蘊)、“從廠房原型到藝術容器”(從一個簡易的工業廠房回歸為一個中性的建筑原型,而后又被蛻變為一個當代藝術展示的容器)、“臨時性與代用品”(被改造的多數房屋都是臨時的“幾年小計”而絕非“百年大計”,它成為一個初始時期的藝術展館的代用品,等待在未來一個合宜的時機得到更新)和“裝置建筑化與建筑裝置化”(在設計OCT當代藝術中心的過程就不是完全把它當作建筑設計對象,而更多的是以一種裝置和事件的角度去理解。在實際設計方案中更直接使用裝置作為建筑空間的主要元素)策略,在實踐中被證明是正確和有效的。
5. OCT-LOFT北區的發展已確定以“創意文化”為區域再生的目標,相對于南區,北區的工業建筑更為闊大、成熟和平庸,也將面臨更大挑戰。因此,對南區再生模式的總結和北區再生模式的前瞻,將成為本次研討的重點。
平面設計
工業設計
CG插畫
UI交互
室內設計
建筑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