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的出路何在?如果意識到商業以人為本的目的,設計師就應該看清,設計師不應該僅僅把自己定位成一個設計師。正如包益民所講,房地產公司除了教會別人怎么交易房屋之外自己也投資房地產;銀行除了交給顧客如何理財之外自己也進行金融投資;設計師也應該如此,除了能幫助客戶設計產品之外,自己也應該生產、制造產品,通過學習設計之外的業務流程,開創成功的事業。
包益民說:我們知道設計,但我們也需要所有其他的東西。
所以設計師的競爭對手絕對不應該是另一名設計師,而是社會上的所有其他職業:律師、政客、作家、CEO。
總而言之,從事設計工作的人和公司如果想提高影響力,有更大的話柄權,應該擺脫井底之蛙的局限,走出設計,先把自己看成是一個普通人,一家普通公司,然后再把自己看成是一名設計師,一家設計公司。因為只有這樣,你才會發現,別人懂的你都懂了,但是你更懂設計,這時你想不成功都難。
有關包益民:
臺灣包氏國際公司創辦人,臺灣《ppaper》雜志創始人。曾任威頓與肯尼迪公司創意執行、智威湯遜公司創意總監、李奧貝納公司創意總監。2001年被《Archive》雜志評為全球排名第7與獲獎最多的創意總監;2008年被國際著名雜志《Wallpaper》評選為亞洲的創意產業經濟帶來卓越貢獻的杰出人士之一;2009年,他成為史上首位獲邀擔任戛納廣告設計展評審(Cannes Design Lions Festival)的華人。他是唯一一位同時獲得美國兩所一流設計學院:羅得島設計學院(RISD)及加州設計藝術中心學院(A八Center)設計學士學位與廣告碩士學位的華人。
設計公司“爛”的原因,就是因為它們處在整個產業鏈上最不能生產實際利潤、最讓人不尊重的一環,一家企業用來做創意和設計的預算最多在1% ,自詡是最具創意和智慧的設計公司,卻只是在賺那1%而已,在消費者眼里,這是一家可以賺錢的、有自己理想的公司就好了,為什么一定要框定是一家設計公司呢?“為什么我們不能做旅館,不能做銀行,不能做家具呢?為什么PPAPER不能有避孕套?我還要做教育!”,包益民同學如是說。
平面設計
工業設計
CG插畫
UI交互
室內設計
建筑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