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10年3月16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公開征集對《關于促進工業設計發展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的建議,鼓勵工業企業將可外包的設計業務發包給工業設計企業,鼓勵社會各類資本加大對工業設計的投資,支持符合條件的工業設計企業在境內外資本市場上市融資,鼓勵創業風險投資機構在工業設計企業開展業務。
據統計,目前國內各大城市的專業工業設計公司超過1000家,但普遍規模較小,創新能力與海外同行還有明顯的差距。本期論壇關注的正是國內專業的工業設計公司在市場環境、商業模式以及投融資方面面臨的問題與機遇。正如洛可可工業設計公司總經理賈偉所述:工業設計公司要想為別人設計出成功的產品,首先要設計好自己的商業模式與成長路徑。
參與嘉賓
北京市工業設計促進中心主任陳冬亮
洛可可工業設計公司總經理賈偉
嘉蘭圖設計有限公司副總裁王永才
北京東西創新工業設計有限公司總監曹鵬
丹方設計公司總經理關曉航
北京工業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所長曲延瑞
北京開能工業設計公司設計總監李瑨
廣東潛龍工業設計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偉強
高塔世紀咨詢(北京)有限公司執行總監張烽
楊明潔設計顧問機構設計總監楊明潔
設計方案1
做自己的創新,讓別人抄去吧
問題:企業數量多,規模小,真正的精英少,山寨橫行
支招:讓設計市場化,以創新面對抄襲,注重內部管理
王永才:從市場環境講,國內對工業設計的認知程度并不高,而且存在較大程度的偏差。比如不少企業認為工業設計就是外觀設計,從而造成設計價值被嚴重低估;其次從人才因素角度講,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設計教育還比較落后,因此工業設計行業普遍缺少高端的創新人才,創新能力受到制約;另外在政策環境方面,國際上對工業設計普遍比較重視,投入也很大,但我國目前還沒有專門針對鼓勵工業設計方面的相關政策出臺。
曹鵬:目前國內工業設計公司的生存環境還是比較艱難的。在我看來,企業對工業設計的認識不夠是工業設計公司生存艱難的主要外因。中國工業設計行業起步比較晚,而且大多數人,包括對工業設計有需求的公司,都對工業設計缺乏一個基本的概念,他們并不知道工業設計能給他們帶來些什么。而內因在于:一是工業設計公司的盈利模式很單一,基本上都是屬于委托式的(就是甲方委托設計公司來做一個設計,最后提交設計成果并付費),從而導致資金不足,發展緩慢;二是工業設計公司本身的造血能力比較差,因為規模不大,即便像國內大的公司也不過是幾十人。
陳冬亮:我國工業設計起步晚,目前還處于初級階段。設計公司生存方式較為單一,還不能為客戶提供全方面的專業化服務,只能依靠價格戰進行同質化競爭。另外,從企業角度來看,他們對工業設計的認識仍處于低端層面,認為設計只是畫草圖,沒有從產品開發戰略高度認識設計。此外,工業設計的行業環境也不夠成熟,沒有形成統一標準作為參考依據,導致行業內部盲目競爭。
關曉航:就目前而言,制造業能有30%的利潤就不錯了,如果做原創設計,設計費用從哪兒來就是一個問題。工業設計理論上應該是和企業綁著做的,但在中國卻完全變樣了。從工業設計的整個產業鏈來看,政府需要起到監管的作用,但仍然解決不了產業鏈法制化的問題。因為仿造的利潤太大了,在這樣的情況之下,誰還會有積極性去做原創呢?
賈偉: 在國內的工業設計行業,基本上5年會有一次輪換。在這一領域,最低層的自由設計師、工作室以及小型的設計團隊,都在拼價格,然而運營情況卻不容樂觀,高端一些的是品牌級設計公司,更高端的才是品牌加運營的企業化設計公司。就現狀而言,品牌級的設計公司發展得還不錯。
不過目前,知識產權保護環境差,也是我們面臨的最尷尬問題。在國外,設計版權歸設計公司所有,但在國內,版權和專利卻全都歸客戶所有。
王永才:山寨橫行,也是我們目前面臨的一大問題。雖然國家有相關的知識產權保護法律,但在執行力度和產權追溯方面都存在問題,如果我們要認真追究一起侵權事件,將會花費很大的人力和物力,這不是一個小型企業能經受的起的。比如嘉蘭圖設計的老人手機,剛上市就被抄襲了,有些抄襲者還是國內的著名品牌,這既讓我們自豪,也讓我們無奈。面對現實,我們只有加強技術知識產權保護的力度,并不斷設計開發出更受消費者喜歡的新款產品,以創新面對抄襲。通俗的說法就是:“做自己的創新,讓別人去抄吧”。
曲延瑞:雖然申請專利,可以從法律程序上獲得產品創新方面的知識產權保護,但依然有一個實際問題:對于技術含量小、僅從外觀設計獲得專利的產品,對方只要稍加改動就可以繞過法律程序。在日本、德國的一些公司,都是不斷地更新設計,保持自己的市場優勢,這一點很值得我們借鑒。
李瑨:在我看來,模仿是沒辦法避免的。關鍵是,如果有精力避免模仿,還不如去創新。到處都在抄,還不如花精力考慮下一代的設計。
平面設計
工業設計
CG插畫
UI交互
室內設計
建筑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