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id Huynh,畢業于加拿大滑鐵盧大學計算機系,現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能實驗室博士研究生。主要方向信息管理和用戶測試。現負責Haystack項目研究工作,致力于信息管理,從事收集和改造網絡信息的瀏覽器附加工具的研發。
被采訪人:David Huynh 記者:李真 時間:2006年8月26日
記者(以下簡稱“記”):David,你好。 David Huynh(以下簡稱“David”):你好。
記:你能首先向大家做一下自我介紹嗎? David: 好的。我本科畢業于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的計算機系,現在是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能實驗室的博士研究生。我的研究方向是信息管理和用戶測試。現在主要在David Karger教授的團隊中進行Haystack項目的研究工作,Haystack項目是一個致力于信息管理的項目。另外,還參與了Robert Miller教授的一些網絡終端用戶測試的項目。
記:那你能詳細介紹一下你的這些工作嗎? David:我的工作是以可用性為中心,運用Semantic Web*的思想改善現有網絡信息傳達的缺點, 這不同于大多數的以信息模型為中心的Semantic Web研究人員(Semantic Web的研究人員不一定要有用戶研究的背景)。我希望我的技術能夠將這兩者結合起來,使得Semantic Web有更好的可用性和延展性。 更具體的說,我從事的是收集和改造網絡信息的瀏覽器附加工具的研發,如搜索和瀏覽,或者一些瀏覽器的附加工具,如日歷、時間軸、地圖等等。 我相信,通過讓網絡瀏覽器更加智能化——讓它不僅能夠有很好的信息輸出,同時能夠有能力像數據庫系統一樣處理數據結構——這樣,網絡用戶就能夠獲取更多更有利的信息。 最讓人興奮的是,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從各個網站上收集并整理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然后軟件會在這特定的時刻,給你的決策提供更好的幫助。現在的很多方法還無法達到這樣的效果*。比如你想在某一個社區租一套公寓,但是你希望房子能夠靠近食品雜貨鋪、商店、孩子的學校、醫院等等。可在一張地圖上,你無法同時看到上述因素,但是現在好了,你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定制這樣的地圖,綜合信息在一張地圖上的呈現能夠讓你做出更好的決策。 同時,我還致力于讓用戶輕松建構自己網站的網絡工具的研究。現在很多人都擁有自己的網站,網站擁有者可以輕松修改網站上的文字和圖片,但是提高網站的可瀏覽性和其它數據卻很困難。舉例來說,如果你有30份食譜,你要提供給世界其它各地的人,讓人們通過主要成分、烹調方法進行搜索瀏覽等等,你需要建立一個數據庫網絡服務器。那對于一個普通網絡用戶來說,真的是很麻煩。我的目標就是使用戶的任務簡單化,減少這樣的麻煩。就像現在的博客一樣,已經能夠讓用戶很簡單地制作網頁了。 而且,這樣的工作和你在人機交互測試研究實驗室中看到的有所不同。它就像游戲開發一樣,而是需要很多人,很多普通的用戶,讓他們都能夠朝這個方向發展,它的趨勢是值得討論的,不是一個用戶面對一臺電腦就可以完成的事情。
記:那你認為用戶界面的設計對產品來說十分重要嗎? David:很多公司花費數十億美元來做用戶界面的開發,毋庸置疑,產品的外觀和(給人的)感覺當然是非常重要的。首先,產品的外觀是產品給用戶的第一印象。讓人看起來愉悅外表同時在使用的時候也會令人心情愉快,甚至會覺得更容易使用。 產品外觀,不僅代表其自身,同時也是主人身份的象征——人們通常買一些看上去精致的配飾以使他們自己本身顯得也氣質不俗。顯然,設計精致的產品不僅外觀和(給人的)感覺要好,而且還要容易使用才行。作為一名可用性研究人員,這些都是極其關鍵的。
記:你曾在微軟亞洲研究院的交互設計中心做過半年的實習生,那么請問你對中國用戶界面設計師有什么樣的看法呢? David:中國設計師不僅年輕而且有天分。我覺得研究院建立了很好的環境讓他們的成員不斷嘗試新的想法,學習新的技能。和西方的UI設計師相比,中國的設計師面臨著不同的挑戰。一方面,他們接觸先進技術的時間要比西方設計師晚;另外,他們還需要把各種國外的設計思想融入到自己的文化當中。
記:你認為界面設計師需要掌握什么樣的技巧呢? David:像任何藝術家一樣,設計師必須掌握其他們的工具——用戶界面原型工具、界面設計工具、圖形軟件,甚至是程序設計。他應該知道這些工具的優點和缺點,他們正在為何而設計,這些都能讓他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模擬出原型并實踐自己的理念。 第二,他應該很了解自己的受眾——各種各樣的用戶。他必須知道人類本身固有的一些限制。例如,他們無法同時記住多于7—9件的事情;他們的疾病——色盲、關節炎等;他必須知道人們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人們已經接受了什么樣的概念,但對某些觀念還需要進一步認知才可能被接受等等。 最后,他必須精于解決設計中遇到的普遍問題。只有熟練掌握了技巧,解決了這些問題,才可能在做設計的過程中,集中精力解決新奇的、有難度的設計問題。 設計師必須學會讓真正的用戶測試你的成果,并以寬容的心態接受大家的批評和建議。
記:你覺得什么是對設計師最重要的呢? David:他們的思想和態度。這比技巧和想法更重要。他們必須相信他們自己的設計必須接受用戶的測試從而得到信息的反饋,并且接受別人對他們的建議。好的設計不是一蹴而就的,并不會停留在“Version 1”,而需要經過很多年,很多人——設計師和用戶的共同努力得來。
記:你能談談國外的界面設計發展狀況如何嗎?比如美國? David:很難說,因為我天天生活在這些各種各樣的UI當中,所以很難去區分美國和中國等等它們之間的差別。不過,盡管美國的UI設計史稍微長一些,但現在,在美國仍然有很多不好的UI設計。這可能就是《設計心理學(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不斷再版的原因吧。在美國,軟件工業存在的一些問題使得工程師和設計師不能順利地協同工作。這樣的不連貫使得在未來可預見的范圍內,很難去進行UI上的重大決策。同時,斷裂現象也同樣存在于學校(院)里:計算機/軟件工程學院(系)與藝術學院(系)的合作微乎其微。更有趣的問題是一些國際化軟件的開發:一個國家(地方)的設計師經常給另一個國家(地方)的用戶做設計。軟件甚至是UI的"國際化"、"全球化"和"本土化"是那些跨國公司必須要做的事情,也是他們不得不面臨的問題。有些公司有能力去雇用本地的設計師,但有一些卻只能在他們現有界面上做簡單的文字翻譯。這個矛盾將隨著公司的國際化越來越尖銳。逐漸的,就可能變得不那么重要去區分什么“美國設計”和“中國設計”。
記:你認為中國UI業的發展前景怎樣? David:我覺得不錯。中國經濟的增長是不可思議的,消費也在不停增長,要為十多億的用戶進行設計,當然需要設計產業快速、健康地發展。
記:那你能否給中國的UI設計師提一些建議和希望呢? David:很多設計師往往只注重設計外觀上漂亮與簡潔,確實,將目光僅放在設計外觀上是非常有誘惑力的,因為這樣做很有趣。但是,漂亮的外觀并不意味著你的設計優秀。因此,設計師們一定要抵住誘惑。 首先,請將注意力放在你的設計目標上,放在你的用戶對象上,然后測試、測試、測試。不要擔心,你會有足夠的機會在測試完后盡情享受設計界面的外觀。甚至,一個不經過再美化的界面或者是產品,只要達到了設計目標和用戶需求,其實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美感了。 第二,有很多知識你的學校是不會傳授的,或是教得不太好。請大家學會自己學習。舉例來說,我看到很多中國的設計,表現不出對排版、字體等基本設計因素的了解和掌握,特別是那些英文字體,一看就知道設計師對字體的運用不熟練。因此,請閱讀那些和排版、字體相關的書,其實這樣的書有很多。更糟糕的是,很多設計師對英語這門語言掌握得不好,這在中國是一個很尷尬但又很普遍的問題。如果你想知道這個問題已經多么嚴重了,那么就請看由外國人拍攝的900多張照片組成的“圖畫”:Http://www.flickr.com/photos/tags/chinglish/。 在北京首都機場,我看到很多巨大的橫幅"Wel Come to Beijing"懸掛在大廳。"welcome"是一個詞,但是他們卻給拆成"wel"和"come"。 這個錯誤相當于“又欠迎您來北京”。這個條幅給外國游客的第一印象是:原來這就是中國人掌握英語的程度。請注意Http://www.edwardtufte.com/tufte/。 最后,我強烈建議中國年輕設計師們應當找尋機會出國去看看,這對于設計師來說,沒有比四處行走更好的機會來增長設計經驗了。
語義網(Semantic Web) 是一個由萬維網聯盟的蒂姆•伯納斯-李(Tim Berners-Lee)在1998年提出的一個概念,它的核心是:通過給萬維網上的文檔(如:HTML)添加能夠被計算機所理解的語義(Meta Data),從而使整個互聯網成為一個通用的信息交換媒介。語義萬維網通過使用標準、置標語言和相關的處理工具來擴展萬維網的能力。不過語義網概念實際上是基于很多現有技術的(某些技術甚至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末期),也依賴于后來和text-and-markup與知識表現的綜合。 原先的網絡可以看作是一堆信息,但是沒有結構,沒有標注。所以,除了人,計算機不能自動識別web包含的信息,對于檢索也十分不方便。現在,語意網絡,實際上是一種結構化的帶有標注的網絡結構。這樣,計算機可以根據需要,直接從相應的網絡上檢索需要的信息。基于xml架構的web可以看作是一種予以網絡的雛形。而且,語意網絡(也可以稱為智能網絡)的標準目前也沒有完全確定下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