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的十三朝古都西安又將有一個大的動作:在未央張家堡廣場建設一座99米高的標志性雕塑“長安門”。經(jīng)過前期的公示及修改,西安市規(guī)劃局近日公布了完善后的兩套雕塑方案,再征求市民的意見和建議。
曾經(jīng)一個友人問我,如果給你一個出國的機會,你會去哪個國家?我回答是,日本。他繼續(xù)問我,日本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我回答是,建筑。那些中國建筑風格的建筑。
曾幾何時,我們需要看自己風格的建筑,竟然要去日本和韓國。這是一個莫大的諷刺。
曾幾何時,中國大陸變成了各種建筑的試驗場,一幢幢、一件件奇形怪狀的大樓平地而起,還美其名曰“標志性建筑”、“地標性建筑”。就拿北京來說,什么“鳥蛋”、“大褲衩”拔地而起。首都師范大學北京史和城市文化管理學教授宋衛(wèi)忠老師曾對筆者說,北京現(xiàn)在是鳥氣十足,北邊有個鳥巢(國家體育館)、南邊有個鳥蛋(國家大劇院)、西邊有個鳥籠子(五棵松體育館)、東邊有個歪脖子鳥樹(中央電視臺演播大樓新樓)。
當我看到給出的方案一和方案二的時候,我倒吸了一口冷氣:這設計的方案,怎么跟北京的某個爭議性建筑那么的神似啊!

在這之前,關于大型的地標性建筑物的上馬,已經(jīng)有了關于所謂“大褲衩”(中央電視臺演播大樓新樓)的爭論。央視的有關負責人和設計方稱該建筑設計是“力與美的結合”,側面正面形“扭曲的造型可以產(chǎn)生豐富的空間變換感覺,讓人產(chǎn)生各種想象,不會單調。”而網(wǎng)友們卻說,“這是一個違背中國審美精神的‘歪門’,像一個雙膝癱地的跪者。”而且其設計者荷蘭建筑師庫哈斯在其新書中毫不掩飾地承認:他的設計其實是個色情玩笑———主樓和輔樓分別象征著“女臀”和“男gen”。
且不說這樣貌丑陋,且象征著錢財會不斷流失的所謂“懸空煞”的曲角懸空的建筑是多么的不符合傳統(tǒng)國人的風水學,就這“色情玩笑”怎是國人所能接受的呢,難道說中國中央電視臺的媒體信息要從這個“色情的”大樓中一一發(fā)出,發(fā)給全國的民眾?況且這樣反自然、反地心引力的“危樓”,既極不安全,又極度昂貴浪費:最初預算50個億,現(xiàn)在傳聞已近100億。而且這樣所謂“高技術難度”的建筑,未來的維修費一般都要超過建造費,而且要比普通建筑維修的費用高得多,是一個真正的無底洞。
再回過頭來看這所謂的“長安門”,無論方案一還是方案二,據(jù)說設計靈感都來自于篆書的“安”這個字的外形。再看看官方給出的設計圖,整個建筑高達99米,僅門內高度就達78米,而寬度卻只有18米,儼然一個細長的倒“U”型,不由得眾人向歪的地方去想——甚至有網(wǎng)友說得更加干脆:這是在給杜蕾斯做廣告吧!
高樓大廈平地起,可是中國卻因為這些高樓而變成了一個不倫不類的國家。不僅北京、廣州、上海等等國際性大都市越來越缺少自己的特色,就連西安這樣的千年古都都過來湊這種“后現(xiàn)代設計”的熱鬧。中國的建筑設計逐步走向了三大誤區(qū):第一,著力模仿西方建筑,照搬照抄,唯洋是取,去其精華,取其糟粕;第二,隨意創(chuàng)新,毫無內涵,極力彰顯個性,不顧實際需要;第三,亂搞嫁接,棄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于不顧,而僅僅片面地擇取傳統(tǒng)中某些事物的表皮,并加以放大,美其名曰傳統(tǒng)文化,實際上粗俗不堪。
如果說“大褲衩”的出現(xiàn)是因為第一個誤區(qū),而我們走在大街上隨處可見的那些不規(guī)則幾何體形狀的建筑是因為第二個誤區(qū),那么CNN剛剛評定的全球十大最丑建筑中的沈陽“方圓大廈”和這“長安門”無疑就是第三個誤區(qū)的完美寫照。
相聲演員郭德綱曾說,不是我們創(chuàng)新的不夠,而是我們對傳統(tǒng)的繼承不夠。我想說的是,正是因為我們對傳統(tǒng)的繼承不夠,所以我們才無法創(chuàng)新。正如人還沒有學會走路,是無法學會跑;一個連母語的語法和詞匯都搞不清楚的人,是無法熟練地掌握一門外語的。
中國傳統(tǒng)的建筑源遠流長,大氣、生氣、富麗而又天人合一,享譽全球。深深地影響了日本、韓國、越南等東亞地區(qū)的建筑設計理念。中國傳統(tǒng)建筑四角飛檐翹起,或撲朔欲飛,或欲立欲飄,勃勃生氣又穩(wěn)重大氣。中國的傳統(tǒng)建筑,不僅僅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體現(xiàn),更是對于建筑學本身的完美詮釋。無論從用料、受力、建筑格局、空間感官等等都能與建筑者和使用者相得益彰。
而今天,我們不僅對于古城的保護、對于已有古建筑的保護十分的不到位,遠不及日韓;甚至于對傳統(tǒng)建筑的科學繼承也十分不到位,日韓設計師在設計標志性建筑之時,充分運用傳統(tǒng)建筑中的知識,施用于當代建筑。如日本著名設計師丹下健三所設計的代代木國立綜合體育館就為這一設計中的佼佼者。國內也有相類似的建筑,如1998年建成北京大學新圖書館,也是傳統(tǒng)設計理念與現(xiàn)代建筑工藝的完美結合,與燕園原本的園林風格融為一體,毫無突兀之感,成為如今北京大學的標志建筑。
不僅僅是建筑業(yè),服裝設計,繪畫,雕塑,影視劇等等一切當代中國的藝術領域,都充斥著這三大誤區(qū)。尤其以傳統(tǒng)文化復興這一口號越來越響的今天,一些不倫不類的東西日益的刺激著我們國人的眼球。在衣服上繡上點小花,就說是有古典風尚;拍了點宮廷劇,就說是歷史題材影視;弄了一個四不像的“篆書”“安”字做城門,就可以說是“以現(xiàn)代材料和現(xiàn)代工藝詮釋歷史、創(chuàng)造當代,以實現(xiàn)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現(xiàn)代轉換”;“營造西安之門,凸顯中國精神,中國氣派,時代精神”。
一方面是對自己碩果僅存的一些傳統(tǒng)建筑的保護不積極,一方面又積極的建造出一些四不像的,巨大的地標性建筑。我們不僅要反問,現(xiàn)在的中國,哪一點還有個中國的樣子?!
漸行漸遠的,不僅僅是建筑,更是那失衡的國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