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車間還是作坊
包豪斯的理想是讓學校成為車間。 格羅庇烏斯假定藝術不可教,可以傳授的就只能是工藝與技術,于是師徒相傳的作坊式關系被認為是確定而可行的 :學校成為車間、教師成為師傅、學生成為徒工。盡管格羅庇烏斯意識到機械取代手工的必然,他居間于既不全信機械產品的質量,又懷疑工藝產品的美學判斷的矛盾態度,使他選擇一種學生在兩位師傅共同指導并在車間完成作品的策略:優秀藝術家作為形體師傅作指導,就可能將藝術的美感帶到工業產品中;出色的工匠作為工藝師傅就能控制產品的工藝質量。這策略不但居間地調和了標準化與總體設計的矛盾,還使作品中途介入工業產品的生產過程,并試圖成為工業批量產品的模本。在含混地表述理想時,他說的是車間;在模糊地轉化中,他借鑒的是作坊;在模糊而含混背后,包豪斯理念的車間既不是真正工業意義的車間,也不是傳統工藝作坊,而是提供工業產品前期實驗的實驗室。 這理想的理念里暗含的另外幾項前設:足夠的優秀師傅、素養良好的學生以及設備齊全的車間--在戰爭所導致的嚴重通貨膨脹下,終究成為相互羈絆的幻念。 戰爭所導致的嚴重的通貨膨脹問題,從物質上粉碎了理想車間的夢想。格羅庇烏斯曾打算買的銅版畫印刷機,戰前僅值400馬克,如今已上漲為3-4萬馬克。因此,即便提出預算、籌集到基金,落實下來也幾乎化為烏有。按照伊頓后來的回憶,1919年冬季學期開始時,學校有不多的車間而沒有設備,有畫室卻沒有桌椅,也沒有暖氣,學生們凍得滿臉通紅的在地板上完成作業…… 車間的理想已不可實現,傳統的作坊方式甚至也不能保證,最終惠特福德(Frank Whitford)這樣解釋早期包豪斯濃厚的理論特色:沒有設備,車間運作在客觀上不可能,理論的探討是沒有設備所能進行的有效策略。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