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頁
→ 建筑設計頻道 → 理論文摘 → 行業評論 |
|
"短命建筑"根兒在決策者不"心痛" |
|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不久前表示,我國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國家,每年新建面積達20億平方米,建筑的平均壽命卻只能維持25—30年。而根據我國《民用建筑設計通則》,重要建筑和高層建筑主體結構的耐久年限為100年,一般性建筑為50—100年。(《人民日報》11月1日)
近幾年,短命建筑屢受公眾質疑,但類似現象依然沒有終結的跡象。僅今年以來,就有兩起短命建筑現象讓人心痛:2010年2月,南昌的著名地標五湖大酒店被整體爆破,建成僅13年;2010年5月,位于北京建國門黃金地段、建成剛20年的地標凱萊大酒店宣布將停業拆除。對這些短命建筑,公眾大呼可惜,可卻看不到決策者有絲毫“心痛”。以至于中國成為消耗全球最多的水泥和鋼材、生產出全球最多的建筑垃圾的國家。
一方面是我國正在日益重視建設“節約型社會”,一方面卻是建筑方面的巨額浪費;一方面是科學發展觀的發展理念,另一方面卻是嚴重缺少科學發展理念的短命建筑;一方面是對單純追求GDP的不斷糾偏,另一方面卻是政績工程層出不窮……在公眾及相關專家一再因為心痛而為此呼吁之時,一些地方決策者卻滿不在乎,根子何在?固然與“一屆領導一套規劃”、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及某些建筑的質量不過關有關,但更重要的,卻是決策者沒有為此付出任何代價,不僅如此,他們卻還能從中獲得GDP及形象工程上的好看,當巨大甚至是依舊光鮮的建筑被炸為建筑垃圾時,當公眾紛紛為這種浪費心痛之時,地方主要領導們卻沒有絲毫的“心痛”之感。
短命建筑頻現,是因為它能換來某些官員的“長壽政績”。炸掉短命建筑的政府和官員不僅不吃虧,還在土地轉讓中獲得了巨額利益。因此,如果要減少非正常的短命建筑,在不斷提高規劃的嚴肅性和科學性、嚴格建筑質量監控的同時,更應該從決策者們“不心痛”的問題入手。
首先是讓城市的每一起重大規劃都要廣泛征求公眾意見,先過百姓意見關,尤其是讓百姓決策是否是“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其次是官員政績考核要加入綠色GDP指標;再次一旦新建的重大工程被認為是形象工程,或者是沒有達到相關法規所規定的相關建筑的最低“壽命”,就必須讓決策者為此付出沉重代價,哪怕是這些決策者已經高升或退休,依然要追責。只有這樣,才能杜絕類似現象的發展,才能夠建設節約型社會,才能夠真正實現科學發展的理念。
|
|
網友評論:
|
|
·尊重網上道德,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各項有關法律法規
·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導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責任
·新聞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參與本留言即表明您已經閱讀并接受上述條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