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的一次經濟論壇上,有經濟學家稱全球經濟已經迎來了自上世紀經濟蕭條后的又一次衰退,這一社會語狀為全球建筑設計帶來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同時,中國在避免經濟硬著陸的過程中,房地產市場的被動調整卻給了建筑設計新的創作空間。中國勘察設計大師、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院長莊惟敏就認為,建筑設計行業并未因為房地產不景氣顯現出衰退跡象,反而還有了巨大的發展。那么在新的一年,建筑設計行業又會有哪些新的變化?
筆者:2011年隨著調控的深入,房地產市場迅速“制冷”,這對建筑設計業的影響幾何?
莊惟敏:2011年,雖然宏觀調控和通貨膨脹出現,但是設計行業完成的產值和回報在提高,這說明建筑設計并未受到實質性沖擊。全國建筑設計行業還是在持續發展的。建筑業的主體似乎是房地產,但是房地產不景氣并沒有為建筑設計行業帶來衰退跡象,反而建筑設計行業在去年還有了巨大的發展。這種發展不僅體現在產值、營業額和設計的規模上,還體現在有眾多設計項目的涌現。其中,大型公共項目也有變化。主要體現在境外設計單位參與范圍越來越廣,包括日、英、德、法等國,以及歐洲的西班牙、意大利和葡萄牙等新參與的國家,實踐視野越來越廣闊。
我認為這種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房地產業不景氣,設計行業的重心有所變化。以往,建筑設計主要由房地產住宅項目主導,由于2011年政府投資項目和公益性項目增多,這些項目即帶來大型民用公共建筑項目的建設高潮,這一高潮使建筑師獲得了更大創作空間。例如亞運會,政府投資公共設施,包括醫院、航空港,博物館、美術館和高校建筑等,實際上,這些大型項目是政府宏觀調控、加大公益性投入以抑制房地產商業演進的重點建設,建筑師有了更多機會。
筆者:2011年中國建筑設計業的發展狀況和基本面貌是怎樣的?
莊惟敏:中國建筑師在與國外同行同臺競爭的過程中,已經越來越擁有主動權。建筑師已經從原來的被動接受國外建筑師創意、僅出方案,到國內外建筑師共同進行方案探討和概念表達,發展到現在國內設計機構為主,作為設計總包將某些部分包給國外擅長的專向建筑師的格局。建筑的原創性有所提高,多個大型建筑都是由國內機構自主完成設計的。
同時,我國的設計模式正在從過去的單一的承接設計轉變為設計總承包、管理總承包、設計管理和項目管理等多元模式,也就是由單一模式向多元模式轉變。以前,設計行業不算高新科技企業,但現在很多設計研究院都在申請高新科技企業的認證。同時,一些設計公司已經上市,這是不多見的。
筆者:建筑設計行業正在經歷全面的市場化,但建筑設計本體具有文化屬性,在行業發展中,如何平衡消費主義與建筑設計的關系?
莊惟敏:我們現在的社會就是一個消費社會。人類已經被巨大的和豐富的物所包裹,所有的一切都離不開消費時代的特征,建筑形式已經成為消費的一部分。建筑高度變成了消費,異形建筑也是消費內容的一種,異形本身不是為了用途而存在,形式已經變為一種消費狀態。
中國建筑學會針對我們建設方針的問題曾經開過一次討論會。在這次討論會上,我們共同提出“實用、經濟、美觀”依然是當今我國建筑發展的基本方針。維特魯威的《建筑十書》里提到“堅固、實用、美觀”,而我們將堅固換成了經濟,因為我們資本有限。追求美要不要?可以,但是要有度。在所謂消費時代,能指和所指都不明確的情況下,我們要搞清楚我們到底在創作什么。一個建筑師的設計作品一旦結構有問題或者消防不合理,它就是廢品。所以我很認同這個觀點,先要滿足使用功能,再去實現它的美觀。此外,只有一個完善的城市設計在先,才可能有理想的建筑設計。我們在這方面有很深刻的教訓,很多建筑單體看起來很美,真正實施起來卻很糟糕。
平面設計
工業設計
CG插畫
UI交互
室內設計
建筑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