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在醫學院和漫畫界過著兩棲生活的“漫畫之神”
正因如此,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日本現代漫畫實際上是從手冢開始的。
2009年是手冢治蟲去世20周年,他的多部經典作品被重新搬上了大銀幕。除了集合中、日、美三國制作團隊力量“混血”而成的、目前正熱映的3D動畫大片《阿童木》,還有真人版的《毒氣風暴》以及動畫片《叢林大帝》等。
手冢治蟲1928年11月3日出生于日本大阪府豐能郡。1935年,7歲的他迷上了田河水泡的《野狗》和電視上的《大力水手》,并開始臨摹一些漫畫與動畫作品。1937年,9歲的他迷上了天文學、寶冢少女歌劇和迪斯尼卡通影片。1939年,11歲的他因讀了平山修次郎的《原色千種昆蟲圖譜》,而迷上昆蟲采集,隨后他在本名“手冢治”的后面加上“蟲”字,并以“手冢治蟲”為筆名。此時,他在繪畫方面的天賦已有所展露。
1944年,殘酷的日本侵華戰爭同樣殃及日本大眾,16歲的手冢被派入軍需工廠擔任勞動員,雙手因感染到細菌差點壞死,后來被奇跡般地治愈了,為此,1945年,17歲的他考入了大阪大學附屬醫學專科部,成為一名醫學院學生。同年,他在觀看了岡本憲三創作的動畫片《海神兵桃太郎》之后因感動而立志要做動畫家。次年他發表了首部漫畫作品《小馬日記》。
1947年,由名漫畫家酒井七馬構成,年僅19歲的手冢擔任繪畫的《新寶島》漫畫單行本發行。這部廉價的漫畫小冊子很快成為銷量達40多萬冊的暢銷書。在這部作品中,手冢嘗試了多視角的描寫,第一次將電影中的拍攝手法,如變焦、廣角、俯視、特寫等,“植入”到紙張上,讓原本靜態的漫畫“動”了起來。這種如同電影一樣的漫畫形式被稱為“故事漫畫”,并成為此后日本最普遍的漫畫形式。
在此后的幾年間,手冢一邊苦讀醫學院的課程,一邊繼續發表漫畫作品,過著醫學院學生和漫畫作者的兩棲生活。他這一時期的作品有《火星博士》、《遺失的世界》、《撒旦的家》、《有尾人》、《大都會》等多部。1950年,22歲的手冢加入了東京兒童漫畫會,并開始在《漫畫少年》上連載《森林大帝》,事實上,這時的他已是日本漫畫單行本領域的新生代王者了。
1951年5月,迪斯尼動畫片《小鹿班比》在東京一家影院上映,預計每天7場,共放映80場。放映第一天,手冢一個人買了7張票,在影院里一坐就是一整天……接下來的幾天,他如同被寫好的程序一樣每天按時前來觀看,一連兩周,看全了80場《小鹿班比》。他像做研究一樣分析每一個鏡頭:這一段為何引人發笑,另一段又是如何感動觀眾的,中間又是如何過渡的……后來,電影第二輪放映之時,他又整整看了50場,記住了片中的每個細節。正是這種近乎于病態的認真鉆研精神,才造就了其漫畫與眾不同的偉大之處。
1952年,考取了國家醫師資格的手冢開始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科幻巨制《原子小金剛》的連載這就是盡人皆知的《鐵臂阿童木》。
手冢的漫畫作品,往往通過擁有復雜內心世界和帶有深刻人性及哲學思想的人物,表現出很強的戲劇性。故事中時而出現悲傷的結局,讓讀者強烈地感受到人生的無常和生命的虛幻。他十分強調“不尊重生命與忽視精神世界的科技發展,一定導致人類和地球的滅亡”,格外重視“生命”和“心靈”。這是他的作品能流傳后世且影響深遠的所在。
手冢對日本漫畫的貢獻不僅僅是創作了豐富而膾炙人口的作品,他的作品有曲折奇妙的故事情節,發人深省的思想哲理和賞心悅目的動畫感,影響了很多新人,如藤子不二雄(《多啦A夢》)、石森章太郎(《蒙面超人》)、赤冢不二夫(《天才傻瓜》)等。這些新秀都因受到手冢的感召而進入了漫畫界,后來也都成為了獨當一面的漫畫巨匠,為日本在漫畫市場中多元化的風格發展奠定了基礎。近半個世紀以來,日本漫畫的繁榮昌盛與手冢的作用是分不開的。
此外,手冢的作品還對現在活躍在各個領域的藝術家、醫生及科學家等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因此,他至今仍被人們尊稱為日本“漫畫之神”或日本“漫畫之父”。
平面設計
工業設計
CG插畫
UI交互
室內設計
建筑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