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廣電總局近日出臺了進一步規范電視動畫片播出管理的規定,9月1日起,全國各級電視臺所有頻道在每晚黃金時段(17時—20時)播出的動畫片將全部是國產,進口動畫片將安排在20時以后播出。這項規定立即引起國內動畫界和電視界的熱烈反應。大家關心的是:國產動畫能否借此發展壯大?
提供更多播出平臺
為國產動畫發展空間擴容
對新規定的出臺,許多業內人士表示支持。“從戰略角度講,這樣做無疑是為了保護民族動畫。此外,從內容上來說,許多國外動畫并不適合少兒觀看,比如有些動畫有暴力鏡頭。”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卡通藝術委員會常務副秘書長傅鐵錚說,“不僅我國,許多國家都對外國的青少年節目實施限制,主要是從商業運營的角度抵制外來產品、保護民族產業。”
一位從事動畫制作的民營企業人員對這一政策表示支持,“現在,我國政府扶持國產動畫的力度很大,將為許多國產動畫提供播出的空間,刺激國產動畫的生產。”
一些電視臺也紛紛表示,作為動畫播出的重要平臺,將擔起自己的職責。中央電視臺青少節目中心主任余培俠將新規定的效應歸納為四個“有利于”,即有利于國產動畫產業發展、拉動國產動畫市場、調整頻道整體結構以及培養國產動畫的審美情趣。
北京電視臺動畫衛星頻道中心主任帥民對這一舉措表示認同。他說:“在民族動畫產業發展的初始階段,由國家政策對國產動畫進行保護是必要的。作為動畫產業的一環,我們既要盡到作為播出平臺的責任,也要盡到以兒童為主要受眾的媒體的責任。”
據了解,在近年來一系列相關政策的鼓勵下,我國去年生產的動畫片總量已突破4萬分鐘,今年有望突破8萬分鐘,這一“庫存”將可以保證各電視臺黃金檔對國產動畫片播出量的需求。
打疫苗有助產生抗體
“中國造”在競爭中得到歷練
新政策無疑給國產動畫從播出環節上提供了更多保障,但是動畫產業的鏈條上不僅有播出環節,保障了播出不一定就能保障動畫產業的未來。業內人士分析說,如果說這次的政策扶持是國產動畫上空的一縷陽光,那么健康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則是國產動畫長久發展的土壤。
一位任職于民營動畫企業的專業人員說,“從產業的角度來看,只有經受過來自市場競爭的沖擊,才能真正把市場帶動起來,有如打過疫苗才能讓自身產生抗體。”對于這一點,傅鐵錚認為,動畫產業也和其他產業一樣,應該放在競爭中求發展,失去了競爭的壓力,產品的質量也許將無法保障。
市場競爭力還表現在電視臺相關頻道的廣告收入上。據介紹,從以往的操作來看,國產動畫的收視率與廣告效益比境外動畫低30%—40%。帥民告訴記者,面對這一現實,北京電視臺動畫衛星頻道的策略是加強自身欄目的策劃意識,吸引已經培養出來的觀眾群體。不過,他對頻道的經營表示了擔憂:“我們理解新政策,同時認為如果要取得好的實施效果,還需要配套措施的扶持。建議政府對每年播出國產動畫達到一定量的電視臺給予一定的津貼補助,以促進良性運轉。”
針對新規定,也有人提出,限制境外作品的播出也許只是權宜之計,我們更應該鼓勵原創制作。國產動畫《寶蓮燈》、《我為歌狂》的編劇向華提出了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一段時間以來,我國的原創動畫制作出現了“填分鐘數”的現象,即一些制作方為了多推出動畫片,制作了不少周期短、成本低的動畫。數量直線上升,但質量難以保證,恐怕不利于增強競爭力。
練內功與借外力結合
強身不能光靠政策保護傘
業內人士分析說,利好政策能否讓國產動畫茁壯成長,還要看其如何修煉內力與借助外力,即完善自身各個環節,并積極向國外成熟規范的創作理念與運營機制學習。
“制作—播出—衍生產品的開發”,這是動畫業最簡化的產業鏈條。在這一鏈條上,制作決定了播出后的效益,也決定了其衍生產品能否有市場。而制作環節恰恰是我國動畫業的軟肋,其中缺少好的創意、缺少職業編劇是關鍵問題。傅鐵錚說,“制作精良與否還不是關鍵,關鍵是創意不行,這也與我們的意識有關——我們的動畫承擔了太多的‘責任’,國外做動畫就是為了給孩子們帶來快樂,而不是說教。”
談到缺好編劇的問題,作為職業動畫編劇的向華感受頗深。他說:“動畫編劇是專業技術要求很高的職業,不僅要求掌握電影編導的技術,還要比做電影的更具想象力和快速反應力。目前,國內很多公司的編劇還沒入門就已上手制作了,這樣出來的作品自然缺少競爭力和吸引力。”
此外,我國許多電視臺自己生產動畫片,之后在自己的頻道中消化這些產品,形成“自制自播自評”的現象,對民營動畫生產者造成了沖擊。向華認為,這種做法壓縮了民間投資的空間,只有電視臺依靠對民間制作的收購來填充欄目,才有可能讓收購的價格合理化,才會形成有利于原創動畫發展的市場機制。
除了要在自我完善與調整上下功夫,善于學習他國已有經驗也必不可少。“中外合資制片是一條路。”傅鐵錚建議說,“這樣我們既可以學習他們創作和運作的理念、手法,又可以同時進入國內外市場。歐洲、澳洲、日本、韓國都采取了一些本土政策來限制引進,同時又很重視擴大合作。這也許是一條值得我們借鑒的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