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動畫從1926年萬氏兄弟制作的第一部動畫片問世到今天已經七十多個年頭。一路走來,中國動畫取得了驕人的成績。據不完全統計,從1956年《烏鴉為什么是黑的》開始,我國有48部動畫片獲得各種國際大獎。可以說,中國的動畫片制作曾受世界矚目。直到上世紀80年代初,洋卡通大舉進人,國產動畫業不堪一擊節節敗退,漸漸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在選題方面就存在著諸多問題。一是,中國動畫在“寓教于樂”的創作的宗旨之下,過分強調“教化”,造成選題上的思想僵化。二是,由于中國動畫受眾群不明晰,造成創作者選題上盲目。其三,中國民族文化歷史悠久題材豐富,但中國動畫的題材涉獵不夠廣泛,相對比較單一,選題得不到充分挖掘。造成抱著“金碗”要飯的局面。綜合上述問題,參閱美國日本動畫在選題方面的一些做法,中國動畫題材的未來之路急待探索。
美國動畫歷來以幽默詼諧的對白、美妙絕倫的音樂和別出心裁的選題,受到國際動畫影迷的關注。短短200多年的歷史文化,使得美國本民族歷史故事題材相對匱乏,但移民國家的多元文化和地域之間的頻繁接觸使美國動畫有了創作的題材寶庫。不拘一格、涉獵廣泛是美國動畫選題的最大特點。我國動畫在題材上既可借鑒美國動畫的方法。
改編之路
1、改編世界經典童話故事
二戰后,美國迪士尼動畫從第一部改編自格林童話的《白雪公主》開始便一發不可收拾,后來陸續又推出了《木偶奇遇記》、《仙履奇緣》、《愛麗絲夢游仙境》、《小飛俠》《睡美人》、《小美人魚》、《美女與野獸》、《阿拉丁》、《石中劍》和《森林王子》等多部巨著,幾乎改編了世界上所有可以改遍的童話。童話中的溫馨與浪漫;善良與邪惡;美麗與丑陋都在迪斯尼動畫中栩栩如生的展現出來。
2、改編別國民間故事
美國文化的多元性使動畫在題材的選擇上容納了來自不同地域的故事題材。例如取材自日本的《幽靈公主》、和取材自中國的《花木蘭》。美國動畫以無可非議的完美制作,闡述著各國神秘古老的故事。由20世紀福克斯出品的影片《真假公主》,描寫俄羅斯傳奇公主的故事;夢工廠出品的以摩西拯救人類為題材的《埃及王子》。世界各民族的傳統民間故事,在美國動畫的精彩闡釋之下,配合夸張的畫面和濃郁的地方民族音樂,完美的美國動畫不能不讓人為之驚嘆和折服。
與美國相比中國在改編題材上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傳承,使得中國無論是古典文學名著還是民間故事都有挖掘不盡的瑰寶。但目前中國動畫改編的思路還需要拓寬,不能只是停留在《大鬧天宮》《鐵扇公主》《寶蓮燈》等同類題材上,只看到《西游記》中的孫悟空。認為沒有動物或孩子形象的故事或名著就不適合改編。而應該可以用動畫的創作手法來塑造一些動畫形象,充分利用我國的文化資源。比如美國動畫《花木蘭》,只是根據一個普通的中國民間故事改編,創作者充分發揮想象力將故事中的人物設計成影片中的動畫形象,還生動地加入了中國傳統象征龍和蟋蟀的動物形象。調動創作者的創作潛力,充分發揮創作者的想象力,把中國傳統文化瑰寶真正地變成動畫創作的寶庫。
原創之路
進入上世紀七十年代,美國動畫開始嘗試現實題材的原創之路,繼《小姐與流氓》、《101斑點狗》、《貓兒歷險記》之后。1977年6月迪斯尼又推出反應現實體裁的動畫影片《救難小英雄》;1981年7月的《狐貍與獵狗》,美國動畫逐漸走出童話王國。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美國動畫開始在創意上下功夫。1994由迪斯尼創作出品了《獅子王》,之后又推出《玩具總動員》、《蟲蟲特工對》、《怪物公司》等巨作,美國夢工廠的動畫影片《海底總動員》、《小雞快跑》、《小馬王》等也都是原創作品中成功的代表作。
我國的原創動畫曾經取得過一些成績比如我們熟悉的,《三個和尚》、《葫蘆兄弟》、《雪孩子》、《黑貓警長》、《小蝌蚪找媽媽》等作品都曾在國際上獲獎。但近年來此類作品卻不多見,一些貼近生活的現實主義題材作品,是目前我國動畫作品中的缺失。日本在這方面做得就非常好,比如反映現實生活的影片《紅豬》表現的就是意大利的地理風情和現實生活。還有影片《兒時的點點滴滴》,敘述了女主人公回憶童年生活的點點滴滴。
設定觀眾群之路
與美國動畫題材相比,日本動畫題材更具東方文化的含蓄內斂。 另外,日本從明治時期漫畫就開始在民間蓬勃發展,經過幾代人閱讀習慣的培養,已經形成了相對穩定的不同讀者群體。受漫畫影響,動畫也有相同的觀眾群,并成為創作者選擇題材的主要依據。
1、 傳統文化題材:一般具有較深思想內涵發人深省,作品往往借鑒日本民間信奉的各種神靈或古代裝飾,創作影片中的人物和畫面形象,比如,影片《千與千尋》在服裝和場景上利用傳統文化特征,引起中老年觀眾的共鳴。影片《平成貍合戰》中貍子們穿著和服捍衛家園,喚起觀眾的社會責任感。
2、 校園題材:貼近青少年校園生活,受到中小學生的青睞。如,系列動畫片《櫻桃小丸子》講述的是一個其貌不揚的小學生櫻桃小丸子和家人生活的故事。動畫片《灌籃高手》也是一部快樂的校園作品,表現了一群少年對籃球的執著、熱愛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3、 美少女題材:針對少女階段對的生活充滿幻想的心理特點,充分發揮創作者的想象力,創作充滿奇特幻想的少女題材。如影片《百變小櫻魔術卡》、《魔女宅急便》,《貓的報恩》。
4、 魔幻題材:是現代青少年,尤其少男的最愛,魔幻的虛擬空間、超現實題材已經成為日本動畫的一張王牌。如,影片《哈爾的移動城堡》、《風之谷》、《空中之城》都是這類影片中的成功之作。
根據中國動畫主要為兒童服務的原則,中國動畫創作者把主要觀眾群設定在少年兒童上,過于幼稚的說教題材把中青年和老年觀眾排除在動畫之外。根據第四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人口已進入老齡型,大量地中老年人將成為電視、電影的主要觀眾群。如何吸引這部分觀眾是動畫選題的新課題。法國動畫影片《安娜和貝拉》講的就是兩位暮年姐妹回憶往事的故事。影片成功的用動畫的形式表現了老年人的動態和心理。美國動畫中多一半的題材適合青年觀眾,比如影片《埃及王子》、《風中奇緣》、《怪物史瑞克》都是青年觀眾喜愛的影片。日本動畫影片中青春亮麗的動畫形象,已經成為青年人追求的現代時尚元素。設定觀眾群之路不失是中國動畫選擇題材的一條新路。
漫畫之路
成熟的漫畫市場和大量的日本原創漫畫作品為日本動畫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將漫畫題材改編為動畫劇本不僅投資小見效快,而且經過漫畫市場的優勝劣汰,以漫畫市場的人氣為基礎,使動畫市場風險大大降低。在日本大約有60%是從漫畫的原作改編成的動畫片。收視率排名前15位的作品13套是漫畫改編作品。
美、日兩國在動漫結合方面做得都很好,比如:美國的《忍者神龜》就是四格漫畫改編的。日本也有很多受歡迎的動畫作品改編自“四格漫畫”,比如:動畫短片《機器貓》和植田正志的《小穗》等。漫畫是動畫的根源,讓優秀的漫畫變成動畫,不僅宣傳了漫畫,又推動了動畫的發展,讓動畫作品融入漫畫血液。我國早期電影《三毛流浪記》就是根據漫畫大師張樂平先生的同名漫畫改編,如果能將此類作品改編成動畫作品,豈不是正滿足了觀眾多年的觀影期待。
游戲之路
將網絡游戲改編成動畫作品是近年日本動畫題材的新思路,并將成為動畫題材的一個源泉。網絡游戲作品在網絡界已經具有相當的人氣,改變成動畫作品可以說是動畫道路中的一條捷徑。在日本游戲界許多著名的作品已被制作成動畫片走向市場。由日本Marvelous所推出的《東京魔人學院》系列,也即將改編成動畫。其中包含《劍風帖》《朧奇譚》《外法帖》《血風錄》等游戲。中國動畫若能跟上日本,走上這條新路,或許能有意想不到的飛躍。
無論是美國令人熟悉的改編之路;令人史料未及的原創之路,還是日本設定觀眾群之路;漫畫之路;游戲之路。不同的題材,不同的道路,總能在美、日動畫藝術家驚人的想象力、創造力之下變成美妙的聲畫大餐。不斷成長中國動畫,若能結合自身特點,揚長避短,合理選題一定能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動畫之路。
平面設計
工業設計
CG插畫
UI交互
室內設計
建筑環境